三江侗族最著名的建筑是
1、三江侗族最著名的建筑是风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紧邻湖南和贵州,地处广西、湖南、贵州三省的交界处。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或福桥,主要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这种建筑由桥、塔、亭三部分组成,全部采用木料构建。
2、三江侗族最著名的建筑是三江风雨桥。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3、三江侗族最著名的建筑是三江鼓楼。三江鼓楼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广场,于2002年11月由当地著名的侗族民间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观赏、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三江鼓楼高46米,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4、三江侗族最著名的建筑是风雨桥。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靠近湖南和贵州,是广西、湖南、贵州的三省交界处。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三江是哪个省的城市
1、三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总面积为2454平方千米。东连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县,西接融水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
2、三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总面积为2454平方千米,东连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县,西接融水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
3、三江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全称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三江侗族自治县还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口37707万人,侗族人口占57%。
4、三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总面积为2454平方千米。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为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三江县属于哪个市
属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 26°2′,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
三江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柳州,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因境内汇聚浔江、榕江、融江三条江而得名。
该地属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总面积为2454平方千米。
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景点有:丹洲景区、程阳八寨景区、中国三江大侗寨景区、仙人山景区、三江风雨桥等。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三江侗族民俗有哪些
奇特的侗族婚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
奇特的侗族婚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
除了婚礼和“赶贼节”,侗族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如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亲(偷婚)、送买转(送新娘回门)、勾亲、程阳八寨集体婚礼、拦路歌等。侗族的风俗习惯极具民族特色,饮食以粳米为主,喜食糯米饭和腌制酸菜,饮用自酿甜酒和低度蒸馏酒。
侗族的风俗是侗族婚礼、纳彩礼、婚俗习惯,特色介绍有男装、女装、饰品等等。风俗 侗族婚礼 侗族的婚礼十分庄重隆重,多为集体婚礼。婚礼上,男方要为女方准备许多财礼,同时举行盛大的婚宴。新婚夫妇会回到女方家中居住一段时间,过完一年后才正式回到男方家。
水车房:水车房是侗族地区传统的粮食加工设施,利用水流驱动水车,进而带动石磨或碾子工作。这些建筑不仅是实用的生产设施,也是侗族村落的一道独特风景。 花桥:花桥是侗族村寨中的装饰性桥梁,多建于鼓楼或风雨桥附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梅林、林溪、同乐、独峒、良口等地设立了六个传承基地,包括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刺绣、农民画、侗戏和侗款,将专业教育带入中小学校,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了农民们的业余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