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包括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7、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档、申报和监督管理情况;
8、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9、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10、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
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的组织管理:
成立以班长为负责人的隐患管理小组,隐患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贯彻学习实施,明确事故隐患的分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负责事故隐患的现场管理。
2、进行班组安全生产教育,组织模拟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
3、随时掌握事故隐患的动态变化。
4、负责对检查出隐患的整改、落实。
5、出具事故隐患报告书并注明以下内容:事故隐患类别、事故隐患等级、影响范围、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及整改预期目标。
6、负责检查各项措施实施的执行情况。
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资金、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时限、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预案。
内容介绍:
一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明确了排查人、排查频率、整改人、复查人,避免了事故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治”、“久病难医”。真正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二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隐患治理方案,科学、有序的安排生产和隐患治理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既尽早把隐患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又把对生产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资金。
要求企业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费用列入企业安全费用计划,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列支安全生产费用,确保隐患排查治理资金充足。
四是抓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时限。
要求企业不但要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人,更要落实治理时限,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五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预案。
要求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治理预案,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真正在隐患排查工作中做到隐患查得出、治得了。
隐患治理,是指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利用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方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人、机械设备、工作环境和生产管理进行逐项排查,目的是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发现隐患后,根据各种治理手段,将其消除,从而把生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隐患治理就是指或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治理台账,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者,在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流程。以下是一些建议:
1.制定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计划: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详细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计划。计划应包括排查的目标、范围、时间表、参与人员和预期成果等。
2.培训和教育:对班组员工进行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开展风险辨识:班组长组织员工根据生产过程和设备设施,全面、细致地开展风险辨识工作。识别潜在的危险源、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隐患等。
4.隐患排查: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于发现的隐患,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隐患的位置、类型、原因和影响等。
5.制定整改措施: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整改。
6.监督和检查:班组长要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对于整改不力的情况,要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7.持续改进:定期对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提高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效果。
在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时,班组长要注意加强与其他部门和上级领导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