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从无常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了外貌刻画。具体的语句有:”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
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凡有进去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无常首先是公正的,他头上顶着的长方帽上写着的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匾额上的”。因为包公是人们心中的“包青天”,这样穷苦老百姓在遭遇不公时,也能有处诉苦与伸冤。
在某种程度上无常就是包公的象征,他手里拿着的大算盘,会将人身前的所作所为加以审判,“无论贵贱,不管贫富,有冤的得伸,有罪的会罚,任凭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
《无常》是鲁迅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常鬼形象,以及人们对无常的敬畏和恐惧。其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
1.无常:这是文章的主角,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鬼神,代表着死亡和不确定性。
2.鲁迅:这是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述了无常的形象和人们对无常的态度。
3.乡人:这是一些普通的村民,他们对无常充满了敬畏和恐惧,认为无常是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存在。
4.道士:这是一些道教人士,他们认为无常是一种邪恶的存在,需要通过法术来驱除。
5.文人:这是一些文人墨客,他们对无常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认为无常是一种美,有的则认为无常是一种悲哀。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无常的理解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朝花夕拾》无常的人物形象是: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很有同情心的人,看戏的都喜欢他,因为"他爽直,爱发言论,有人情,他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
鲁迅特别喜欢活无常,而不喜欢死无常。当时社会背景,活无常就是白无常,但是鲁迅将他赋予了一种含义:人性化。
希望活无常可以看到并考虑、解决世界上这些恶鬼。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做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鲁迅作品《无常》中所描绘的无常是一个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滑稽,是一个招人爱好的鬼。
用意: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并且想告诉人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