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一本儿童读的恐龙大百科,根据书中内容总结一下:
三叠纪恐龙:始盗龙,腔骨龙,埃雷拉龙,板龙,禄丰龙等。
侏罗纪恐龙:双冠龙,腕龙,梁龙,剑龙,迷惑龙,地震龙等。
白垩纪恐龙:肿头龙,霸王龙,三角龙,似鸡龙等等。
意思白土的颜色。
“垩”,读音为è,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垩”的基本含义为白土,泛指可用来涂饰的土,如白垩;引申含义为用白土涂饰,如垩墙,垩墁。
“色”的基本含义为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如颜色、色彩;引申含义为脸上现出的神气、样子,如脸色。
垩?读e,四声。
比如,地球曾经经历过白垩纪时代。
白垩纪时代我们普通老百姓可能不是太过熟悉。但有一样我们可以知道白垩纪时代的存在的。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恐龙。我们是从对恐龙化石的深入研究,这才得出结论,恐龙生活的时代是白垩纪时代。
你说的这个字,就是垩,读恶。四声读音。
恐龙的名称,是英国地质学家欧文于1842年首先叫起来的,外文念作“塔爱纳素”,意为“可怕的蜥蜴”。后来,日本、中国等学者把它译为“恐龙”。中文的恐龙一词,源自日本的翻译“恐龙(恐竜)”,最初由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提出,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晰蜴等就素有小龙、石龙子类的别称。斑龙是最早被正式命名的恐龙,也是“恐龙”一词出现的开端。后来恐龙一名便为人们所承认,并沿用至今。
恐龙(学名:Dinosauria)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是距今约2亿多年至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在地球上生存过的爬行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大部分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绝灭,仅幸存鸟类。由于它们早已灭绝,所以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其遗体化石来了解它们。
在1970年代后期,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斯·阿尔瓦雷茨提出了彗星撞击理论,造成了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有些科学家提出其他理由,或者是几个综合事件导致这次灭亡。恐龙时代的大气成分也与今日有极大差别。
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气则占了大气的32%到35%,而今日只占了21%。但是在晚白垩纪,地球的环境有显著的变动。火山活动增加,造成气候变冷,二氧化碳比例下降,氧气比例开始变动。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低氧气比例,可能是灭亡的直接原因。
纪拆分为纟(绞丝旁)和已。
现代释义
纪,发音jì或jǐ,汉语汉字。
1.纪律;法度:军~。政~。风~。违法乱~。
2.义同“记”,主要用于“纪念、纪年、纪元、纪传”等,别的地方多用“记”。
3.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今指更长的时间:世~。中世~。
4.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级,纪以上为代,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跟纪相应的地层系统分类单位叫做系(xì)。
5.纪作为姓氏的正确读音是jǐ(近年常被错读为J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