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与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以对抗美国的单边主义。
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于2002年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方投资2亿欧元,约占5%,但在中后期研发过程中,欧盟在核心技术方面对中方进行封锁,致中方退出,最终逼迫我国自主研发成功了北斗系统。
伽利略利用山顶之间的距离并用脉搏作为计时器,计划测量光速。他和他的助手用不同的距离尝试了这个方法,但是不管他们相距多远,他都无法测量光传播的时间。
伽利略得出结论,光速太快,用这种方法是无法测量的。他是正确的。我们现在非常精确地知道光速,如果伽利略和他的助手在相距1.5千米的山顶上,光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需要花费0.0000054秒的时间。所以伽利略无法用他的脉搏来测量光速是可以理解的!
早在2000年,“伽利略”计划提出不久,欧盟就表示希望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当时就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回应。
2003年,中国欣然接受欧盟的邀请,正式加入“伽利略”计划,同时也为“伽利略”系统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的账户上。
此时,中国的北斗一号系统已经建成,中国为了更好地和欧洲合作,决定暂时搁置自己独立研发导航卫星的计划。
2003年到2004年是中欧“伽利略”计划的蜜月期,有来有往,合作无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进入2005年后,欧洲形势大变,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分别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欧洲航天局也与美国重新修好。
在种种背景下,欧盟开始大力排挤中国,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得不到与之对应的平等对待,心痛不已。
本来我们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甚至把北斗系统定位为区域导航系统,就是为了给“伽利略”计划让路。
但事不遂人愿,既然无法合作,我国决定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问题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从此中国北斗与欧洲伽利略,走上了竞争之路!!!
根据目前的计划,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的退役时间尚未确定。伽利略是欧洲空间局和欧盟共同开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旨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伽利略系统已经部署了一部分卫星,并且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展。根据计划,伽利略系统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射卫星,并逐步取代现有的GPS系统。因此,伽利略的退役时间将取决于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
发展最好的属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排第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排第三。最后是欧洲的伽利略。
GPS可以说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因为它起步比较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美国一直以来也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少。
中国的北斗,起步相对于美国来说较晚,但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斗的精确度非常高,定位也非常地准。并且它的通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现在的北斗,已经可以和美国的GPS相媲美。接下来的是俄国的格洛纳斯。
格洛纳斯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它可以为它境内的用户提供非常完善的服务。俄罗斯在研制格洛纳斯的时候,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为了研制该系统,俄国可真的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最后的是伽利略系统,这是由欧洲各国共同研制的。也正因为研制这系统参与的国家太多,导致了最后经费方面问题层出不穷。因为各个国家所出经费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对伽利略的研制最后也被中断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