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长幼有序各安其位
出自《礼记大同篇》
原文写道:人各安其位,适得其位,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相敬如宾。
长幼有序,蕴含着仁人君子皆应遵循的天道法则和人间秩序。体现在家庭里,即是兄弟有悌,兄弟姐妹本是血亲,骨肉同胞,血脉相连,要常行悌道,心中有弟曰悌,悌道即是孝道的延展;体现在社会上,即是敬长尊长,尊老爱幼,上下有序,这是仁道的展现;延展到万事万物中,即是昭穆之序,尊贤之等,先后本末,尊卑次序,此是适宜之义。
礼运大同篇的典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孔子作。
礼运大同是指什么
您好,礼运大同是一个古代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即人们在这个状态下相互尊重,遵守道德规范,没有欺骗和暴力行为,以和平、正义、道德为基础的社会。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中,是周朝时期的一种美好社会状态的描述。
在礼运大同的社会,人们之间没有争斗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福利,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和发展。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但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试图实现礼运大同的理想,如孔子和唐太宗等。而在现代,礼运大同的概念仍然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和行动。
总之,礼运大同是指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试图实现的目标。
大同篇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是故谋闭而不兴⑤,盗窃乱贼而不作⑥,故外户⑦而不闭⑧,是谓大同⑨。
求新还珠《礼运大同篇》简谱,谢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全文朗读及译文
全文:
昔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从前,大道通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同拥有的。选拔贤能的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亲人,也关心别人的亲人;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也疼爱别人的子女。让老年人得到安享晚年的生活,让壮年人有所作为,让幼年人得到成长。对于残疾、孤寡、年老体弱的人,都有人照顾。男子有职责,女子有归属。对于财物,人们憎恶浪费,但不一定要占有;对于力气,人们憎恶无用,但不一定要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可以不闭门户,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
原因:了解《礼运大同篇》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理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内容延伸:《礼运大同篇》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观念。例如,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是关心全体社会成员。这种观念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关注他人,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同时,《礼运大同篇》中还强调了诚信、和睦、勤俭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