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为什么简称为湘
湖南的境内有一条贯穿省内南北的湘江,被称作湖南的母亲河,湖南因此简称为“湘”。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
湖南简称湘如何而来
湖南的境内有一条贯穿省内南北的湘江,被称作湖南的母亲河,湖南因此简称为“湘”。
湖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
湖南为什么又叫湘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
湖南省的简称为什么是湘
因为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湖南全境。
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在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
湘字的来历
湘是形声字,从水从相。现在都知道湘是湖南省的简称,而湖南之所以简称湘,与湘江有关。湘自古都是首先指称湘江,古代叫做湘水。水好解释,因为古代除了长江专称为江,黄河专称为河以外,其余的江河都称为水。那么湘江为什么会被成为湘呢。目前所知湘字最早出于周时:
1、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诗·召南·采苹》,2、沈玉躬兮湘汨。
——《楚辞·涉江》,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楚辞·渔父》。中华文化发源于中原,在周时,湖南为蛮荒之地,并非中原文化兴盛的地方。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
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为了纪念故地,他们将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称为湘,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这也许就是湘字的来历。
湖南简称湘的由来
湖南素有“湘”之称,“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