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绝献多生的全诗
全文是《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使用的修辞格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为: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
所谓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什么意思
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11页)注释⑦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此种解释似有不妥。
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合叙”)的修辞手法,即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翻译时不能逐次进行,而需从文意出发找出词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据此调整翻译的先后次序和组合关系。如:“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应是“耳聪目明”之意。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即译文应变更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则素湍绿潭湍的词类活用现象
“则素湍绿潭”一句中的“湍”字,并非词类活用。
该句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原文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春冬时节三峡的自然景观。
文中的“湍”,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基本含义为:水势急速。引申含义为:急流,急流的水。
因此,“素湍绿潭”中“湍”使用的是该字的引申义,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赏析
以“回请”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的清澈。“素湍”借浪花之雪白,“绿潭”现江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素湍绿潭的素什么意思
素湍绿潭的素是白色的意思。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
素湍绿潭一词出自北魏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所著的《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
原文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挂在高处的泉水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流水清澈,树木茂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