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和李商隐生平经历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创作涉及各个领域,从政治、历史、哲学到自然、风景、人物等,涵盖面极为广泛。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是唐朝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多表达爱情、离别、相思等情感,感情细腻,意境优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韵律优美,词藻丰富,富有诗意。他的创作涉及爱情、历史、哲学、神话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坎坷和波折。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生活贫困,但他始终坚持着对人民、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李商隐则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诗歌和人生经历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李商隐身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父时迁至郑州。李商隐自诩他是皇亲国戚,但也不是每个皇亲国戚都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金龙般的黄色下,掩埋着多少看不见的尘埃,模糊了多少黑白。明亮的背影下,滋生不堪腐朽的黑暗。而他一直在黑暗中行走,寻着光明。
父亲曾在浙江任县令,那是一个很卑微的官职。父亲在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李商隐有着一个很不幸的童年。
父亲去世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那时的阳光很充足,有着刺眼的明媚,眼中的泪水即使使用双手掩盖,却还是难以阻止。李商隐从来没有那样厌恶阳光,他感觉那白晃晃的光线,把自己今后的人生照耀得如此不堪。
母亲李氏是一个三从四德的女人,一个十足温顺的妻子。她懂得丈夫生前的孤独,所以在丈夫死后怎样也不能再让他无依了,她便为自己的丈夫作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决定:让长子李商隐举着引魂幡把父亲千里迢迢地从浙江幕府送回了他的出生地河南。让丈夫魂归故里,这是她最后能给他的温柔。
多年后,故乡的景依然,故乡的人却已不在,如今的物是人非,让人心里更添数不尽的悲凉。李商隐举着引魂幡把父亲入了葬,无论如何,从前那个在父亲膝下嬉戏的幼童,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书童,都必须要长大了,这是他的使命。
父亲去世了还有母亲,还有更为年幼的弟弟妹妹。作为家里的长子,李商隐深深觉得自己的肩膀上被绑了一块巨石,把那颗热血的心沉沉地压了下去。
也正因这样的环境,使李商隐小小年纪就已非常成熟。以至于后来,他创作出了一篇篇佳作。
李商隐出生年月
李商隐字义山,约出生于公元813年,约逝世于公元858年。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被誉为什么
李商隐被誉为诗魂。
李商隐被称为“诗魂”称号,因为李商隐与杜牧的诗歌均受杜甫影响很大,于是李商隐与杜牧一起又被后世称为“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与杜甫),又因为诗文风格与同时期的温庭筠的风格比较相近,于是两人又被后人并称为“温李”。
李商隐其人生平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是男还是女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