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指什么人,女儿还是儿子,还是女儿和儿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东汉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
汉族传统上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历史上长期有设立宗祠和祖坟的传统,在现代,汉族民众依然保留着清明节上坟的习俗。传统上,男性后裔肩负着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的职责,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后代,其先祖就会无人祭祀,成为“孤魂野鬼”,这一情形被称为“绝后”,也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重视“传宗接代”成为汉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
现代有人认为此句的意义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他们认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是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但是舜帝在外地娶妻的说法没有依据,而“没有尽到后辈责任”的说法则太过笼统。而原文也没有提到其他两孝具体为什么。
断章取义犹不可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历史由来战争不断,人丁稀少,假设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集权,必会鼓励生育,人口既是财富。全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岂可只断前半句?
解释二:“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应为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不是因为没有后代。而后才有“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父母顺口溜
一日不见三孝顺,三孝不全九不成。1,这个顺口溜表面上讲的是要顺着父母的心意做事情,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其核心意义在于要孝顺父母。2,其中的“一日不见三孝顺”是说要时常回家看父母,例如:一周回家一次,举行一次全家团聚,这样就能让父母感到孝心,提高亲子关系;“三孝不全九不成”是说要多方面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要从道德、生活等方面进表现出来,孝顺多方面,才能真正地孝顺父母,提高父母的生活品质和心理感受。
孔子说不孝子有哪些
在《孝经》中,孔子系统阐述了孝道,并提出了不孝的五种情况,即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事无益之身,四不孝也;不惜无益之费,五不孝也。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的意思是指如果盲目听从父母的话,会让他们做错事,这样就陷父母于不义。
这与孔子一贯主张的“孝”是违背的。因此,“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应该是孔子的反面观点,不应当作为孔子的观点来看待。
不孝子是什么意思
字面理解,不孝顺的孩子,这样的人可能不会对自己的父母用心,不会照顾你的生活起居。引申义
1、不孝有三:
(1)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2)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过有三什么意思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三孝是指哪三孝
三孝!1.孝顺父字辈。2.孝顺爷字辈。3生养下一辈。三孝无后为大,说的是沒有生养下一代是最大的不孝。我国孝顺父母,养育子女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当父母不在,爷爷奶奶还在的话,孙子辈必须考顺爷爷和奶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