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好
取名字说起来是很有趣的,我们农村人取名字比较随和,只要叫着顺口顺耳就可以了,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都可以,但是如果非要说出他们的好与不好,我觉得左右结构比较好一点,因为小朋友如果刚刚上学写自己的名字,就会写得比较整齐,上下结构的看上去就会上下不那么舒服,当然有文化的人取名字就比较讲究了,他们不管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主要看意思好就好
60大寿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天津地区:
①过9不过10:意思是60大寿,59岁的时候过,取其长长久久的吉利意思。“0”是老人忌讳的数字,零什么都没有了。
②60大寿女儿的一刀肉。父母过60大寿,女儿其他的礼物随意,但一定要买一刀肉(一块肉,不能有零头儿)。寓意是女儿是父母的心头肉,不忘父母恩。
③平时的生日可大可小,但60大寿一定要请亲戚老朋友来热热闹闹的过。
其实,人生60岁也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工作60岁退休,步入老年生活了,有些讲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印章阴刻和阳刻有什么讲究
印章阴刻和阳刻有很大的讲究,阴刻是阴朝地府通用,而阳刻是我们阳上人,活着的人所用的印章,我们各个部门都有印章,为办事表明那个部门所需的手续证明,以及个人用的名字印章,那阴刻是地府也需要用的印章,所以阴刻和阳刻区别,是有分界线的。
古代人把“名”和“字”分开使用,这有什么讲究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的中国人,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代,读书人或是有钱有地位之人,都会有字,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不注重这个。
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说,西周礼制中,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古代特别重视礼仪,对于人的名、字,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
“名”通常只能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平辈互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
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号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
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赠予的号,称尊号、雅号等。比如诗仙李白,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