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什么意思
通常指的是已经去世或者离别了的朋友、亲戚或同事。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某个时期与自己关系亲密但现在不再联系的人。
东汉与西晋比较
首先看东汉末年的动乱。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持续36年。一个王朝的覆灭,通常是内因在起催死的作用,东汉末年就是这样走向终结的:第一,天灾频仍,民不聊生。第二,官员贪黩,朝政腐败。第三,奸佞握权,虎狼当道。第四,恶行猖獗,昏天黑地。黄巾遍野,赤地千里,诸侯蜂起,乱世攘争。最后,三国鼎立,征战不止,山河分裂,将近百年。“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这是曹操《薤露》诗,写的是董卓胁帝西迁长安,焚毁洛阳的惨景。
而从人口来看,东汉末减少约60%人口,汉桓帝永寿三年,全国人口统计约5648万人,而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仅剩约1616万人左右。曹操在另一首《蒿里》的诗中,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由于农民起义不断,朝政腐败,群雄并起,诸侯间割据称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被西晋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
西晋末年由于皇室昏暗,朝政腐败,同样爆发了各地流民爆乱。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慕容廆读音
mùrónghuì
“廆”,读音为guī、wěi、huì。“廆”的基本含义为山名。
“容”,初见于金文时代,盛放或收藏,表示把物品收放到穴洞一类的地方。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容”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篆书演变而来。
赤晶萝卜在古代是什么
萝卜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在古代又称雹突、紫花菘、莱菔、罗服、萝菔等,其根称支罗服或萝菔根,其子称之为萝菔子。
唐代丘光庭所著《兼明书》卷五中提到:“近读《齐民要术》,乃知蔓菁是萝菔苗,平生之疑涣然冰释,即医方所用蔓菁子、皆萝菔子也。
汉桓帝时年饥,劝人种蔓菁以充饥;诸葛亮征汉,令军人种萝菔。则萝菔蔓菁为一物,无所疑也。”
另注:在古代白菜、芜菁、油菜和萝卜统称为“菘”,只是到了北魏的《齐民要术》才把它们一一分开。
葑古书上指“蔓菁”、“芜菁”因而《诗经》国风鄘风桑中:“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中的葑很有可能是最早关于萝卜的记载了。在汉代王符所著的《潜夫论·思贤》到是有这样的记载:“易干彖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
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意林及御览七百卅九、九百九十一“罗服”字皆从艹作,无“支”字。御览九百八十引正论云:“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当用人参,反得萝菔根。”“支萝菔”即“萝菔根”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中对萝卜的解释为:“芦(郭璞云∶芦音罗,音北,与菔同。萝卜(音罗北)、雹突(《尔雅注》)、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
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芦菔是矣。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
时珍曰∶按∶孙《广韵》言∶鲁人名(音拉答)。秦人名萝卜。王祯《农书》言∶北人萝卜,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珍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
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南人呼为萝,与雹同,见晋灼《汉书注》中。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来之所服,以菔音服,盖亦就文起义耳。王氏《博济方》称干萝卜为仙人骨,亦方土谬名也。
【集解】弘景曰∶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熏臭尔。叶不中啖。又有突,根细而过辛,不宜服之。恭曰∶莱菔,即芦菔也。嫩叶为生菜食,大叶可熟啖。
陶氏言不中食,理丧其真也。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莱亦好。颂曰∶莱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种∶大者肉坚,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河朔极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阳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时种莳之力也。瑞曰∶夏月复种者,名夏萝卜。形小而长者,名蔓荆萝卜。时珍曰∶莱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芜菁、莱菔二物混注,已见蔓荆条下。”
萝卜药用古时候有:“萝卜上市,郎中下市”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萝卜上市了,就不需要郎中了!当然这有点夸张了!但萝卜的确是个很好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