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是指什么时间?
时间不同:午夜是指晚上12时前后,即凌晨0点前后,而子夜是指晚上11时到凌晨1时。出处不同:午夜出自唐代戴叔伦的《重游长真寺》:“蒲间千年雨,松门午夜风。”子夜出自唐代吕温的《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子夜:半夜;午夜: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 正午:[high noon] 中午十二点 黄昏:[evenfall;dusk]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傍晚:靠近晚上的时候。亦称“黄昏”傍午:[near noon] 意同“傍晌”。
午夜是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十二时辰中的午时是上午和下午相交的时段,12点便称为正午、中午,“中”、“正”的意思即表明此时是一个中点。同样半夜也是一个中点——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中点,因此半夜也称午夜。零点开始之后,称为午夜。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午夜分别是什么时间段?具体点.
1、【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2、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涵盖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是正午时分,阳光最强烈。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指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太阳偏西,开始下落。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涵盖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是古人“夕食”之时,也就是吃晚饭的时间。
3、凌晨是指0点到6点。早上是指6点11点。中午是指11点13点。下午是指13点18点。傍晚是指18点20点。时间的概念:当一个点相对于某坐标系运动时,其运动所形成的直线或线段或曲线就是相对于该坐标系静止的点的时间之一。每个点对应多个时间。
4、下午与上午相对,指的是从正午12:00到晚上6:00的时间段,是一天中的后半部分。中午,也称作正午,是指12:00或12小时制的中午12时左右,是一天中的正中央时刻。傍晚的时间因季节而异,通常指的是晚上6:00至8:00的时间段。
5、中午、下午),晚8个小时(包括傍晚、晚上)。具体区分的时间段如下:凌晨:0时至5时;早晨:5时至8时;上午:8时至11时;中午:11时至13时;下午:13时至16时;傍晚:16时至19时;晚上:19时至24时。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半夜三更是指什么时候?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半夜三更”是指:【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3html?wtp=tt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半夜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这段时间。这个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时方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十二个时辰按照顺序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