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吕不韦的战国的,为什么他的书叫《吕氏春秋》
1、吕不韦写的书叫《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手下门客编纂而成。由于众门客分属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各有千秋,因此该书成为杂家代表之一,其综合战国各家之思想,如有抵触之处,也不足为奇。战国末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
3、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王嬴政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4、吕不韦确实是出于千古留名这一目的而主持编写了《吕氏春秋》。吕不韦所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末期,这一时期的秦、燕、赵等七国因实力强大而被合称为战国七雄。由于七雄中的秦国在后续的发展中实力日益增强,所以引得其余诸侯国为了对付秦国而逐渐兴起养士风气。
吕氏春秋是先秦什么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览、6论3部分组成,共160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墨、法、名、农、阴阳、兵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揽》就是《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人名)集合门客编成。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篇,合为二十六卷。
吕不韦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吕览》??
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
3、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谣传说他是秦王政之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职,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吕氏春秋》,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
4、《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
5、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一部杂家名著。全书共分12卷,160篇,20余万字。它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