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药疟原虫简介
1、疟疾是由四种疟原虫引发的疾病,包括间日疟原虫、蛋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周期48小时)、三日疟原虫(周期72小时)和恶性疟原虫(周期48小时或呈现弛张热)。疟原虫的生活史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部分,前者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后者在人体内经历多个阶段。
2、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如:氯喹、奎宁等。它们通过杀灭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中断疟原虫的无性生殖周期,发挥控制症状发作和症状抑制性预防作用。主要用于防止疟疾复发与传播的抗疟药,如伯氨喹等。
3、抗疟药,作为对抗疟疾的关键疗法,其作用在于控制和治疗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抗疟药物尚无一款能够全面消灭疟原虫在人体内所经历的所有生活阶段。
4、乙胺嘧啶,商品名息疟定,是一种二氢酸还原酶抑制剂,通过阻断二氢叶酸向四氢叶酸的转化,抑制疟原虫的核酸合成,进而抑制其细胞核分裂,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原发性红细胞内期有抑制作用。然而,它对疟原虫配子体的影响较小,但含药血液在蚊体内会影响其发育,从而阻止疟疾的传播。
简述疟原虫生活史的特点。
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寄主,即人和按蚊。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通过裂体生殖进行;有性世代在某些雌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子孢子借某些按蚊叮人时,随唾液进入人体而传播。
疟原虫的生活史展现出世代交替的特征。在人体内,疟原虫通过无性繁殖,即裂体生殖进行繁殖;而在某些雌性按蚊体内,疟原虫则会进行有性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这些子孢子通过某些按蚊在叮咬人类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从而实现传播。
疟原虫属的生活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裂体生殖,主要在人体内进行。携带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包括中华按蚊、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在叮咬人时,会将含有的子孢子注入人体血液。子孢子迅速进入肝脏,经过半小时后进入实质细胞,开始裂体生殖,这个阶段被称为红细胞外期。
【答案】:疟疾曾被列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俗称“打摆子”。寄生于人体后大量破坏血细胞,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直至死亡。一生中要经历人和蚊子两个宿主,其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内进行。有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种生殖方式。
寄生于人的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3个时期:①裂体生殖,在人体中进行。带虫的媒介雌按蚊(在中国主要为中华按蚊、大劣按蚊、微小按蚊的唾液中有许多细小长形的子孢子,蚊吸入血时,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血中,在半小时内即进入肝脏的实质细胞并在那里行裂体生殖,这一阶段称红细胞外期。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的解释[malaria] 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详细解释 (1).以疟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郑玄 注:“疟疾,寒热所为也。
疟疾是一种蚊媒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蚊媒是按蚊。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了带有疟原虫的血液而致病。常见的疟疾种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疟疾的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呈现规律性的发作。
疟疾是一种虫媒的传染病,主要是蚊虫叮咬所导致的,病人症状经常是畏寒、寒战,继之高热、出汗,反复循环、间断发作。这个病以前比较多、比较常见,近些年我们国家主要是一些输入性的病例,比如从非洲以及东南亚外出务工的人员,比较容易得这个疾病。
打摆子为患疟疾的俗称。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读音是nüè jí 词语解释:以疟疟疾蚊为媒介,由疟原虫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资料扩展:病名。是以疟蚊为媒介而散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其症状有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及溶血等。
还应当注意让一同回国的人来检查,原因如下:疟疾是一种通过某些类型的蚊子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可危及生命。如果一同回国的人也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他们也可能感染疟疾。疟疾的早期症状可能比较轻微,类似于许多发热性疾病,并且难以识别为疟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