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作者是谁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译文对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 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十一尤”部的五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更加难得的是四句全对仗,写景大气壮阔,后两句更是提升了这首写景诗的意境。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作者介绍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代诗人,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登鹳雀楼》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品简介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登鹳雀楼》的诗意是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原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2、《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_百度...
1、这首诗的名字叫《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登鹳雀楼 [标题]: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原文]: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全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为: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十一尤”部的五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更加难得的是四句全对仗,写景大气壮阔,后两句更是提升了这首写景诗的意境。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白话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的作者
1、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3、《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作者介绍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代诗人,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登鹳雀楼》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品简介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5、这首诗的名字叫《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1]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的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观雀楼,这首诗是谁写的?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
这首诗的名字叫《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白话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