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喜好美色,杨家有女玉环天生丽质,玄宗选中后极尽宠爱,终贪色误国。安禄山兵叛乱权,无奈于逃亡,途中迫于群臣压力将玉环赐死。后玄宗每每思念,辗转难眠。临邛有一道人能乱晓阴阳,有感于玄宗情义,愿为天上地下寻玉环魂魄。后寻得海上仙山太真仙子,仙子得闻玄宗消息,悲喜难名,将一簪带于帝王,以约为誓。惜仙人永隔,此情难续,是为长恨歌。
长恨歌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全诗的艺术性较高。其一是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
长恨歌是一首旷世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它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昔日荣耀的怀念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悲伤。将长恨歌设为朋友圈背景,意味着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也许是对昔日荣耀的怀念,或者是对友情的珍视。无论如何,这首诗歌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感悟人生之美。
关于白居易写《长恨歌》的目的,郦波在《百家讲坛》中提到了以下几点:
1.政治目的:《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当时他任盩厔县尉。唐宪宗即位后,有志改革弊政,重振国威,因而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问题非常关注。白居易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长恨歌》,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民生疾苦,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2.艺术目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用典等,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绘得生动而感人。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刻画,展现了自己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个人目的:白居易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也对《长恨歌》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早年曾与一名叫湘灵的女子相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婚。后来,他又经历了贬谪和流亡的生涯,这些经历都让他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因此,他在《长恨歌》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白居易写《长恨歌》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艺术和个人方面的因素,也有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反思。这首诗不仅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白居易名垂青史的长篇叙事诗,是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首歌的主题,我本人觉得有点“模糊”。模糊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该诗涉及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另一方面两者的爱情还与当时的安史之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人爱情与政治背景结合,着实令人“迷茫”。
经过查阅以及自己的理解,本诗主要有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爱情,作者于文中着重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相知、相恋、相爱、再到相离的过程。最为人动情的还是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里日月长。”“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等等精句,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更是惊为天人。诗文在浅层看的确是以“爱情”为主题。
第二个主题:政治讽喻。在诗中诗人也写出了“渔阳颦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更是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的惨状。从这一角度出发,此诗确为白居易为讽谏当朝统治者所做。
题目的主旨在于“长恨”,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