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学习。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所集成。流传的本子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
语言简练含蓄,有的具有格言的性质,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罕》),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先进》篇弟子侍坐章写子路四人谈话的神态与内心世界,《微子》篇写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然的态度,都很具体生动。南宋以后,《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和称“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下面,分开来讲这二十篇。
第一,学而篇。告诉我们:
1、学习要反复的温习,才能从中得到乐趣,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2、从小我们就要尊重、孝敬父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修身,而孝为天下先,那么修身则要从孝道开始。
3、待人真诚,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进。
4、做事要尽心尽力。
5、同道德品质好的人接触,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二,为政篇。告诉我们: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选择的读,要读那些思想纯正,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
2、人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我们要做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会规划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3、我们要真诚的孝敬侍奉父母,使他们安享晚年。而不真诚的话,与饲养狗马无区别。
4、《学而篇》中,只告诉我们学习要反复温习,而这里,则又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学习要经常温习,而后就能获取新的更深一层的知识,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学习时,还要勤于思考,进而取得进步。
5、做人要讲诚信,说了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向人许诺。
6、做人要守本分,不要为了某一个不耻的目的而结党营私。
第三,八佾(音同“艺”,古时乐舞的行列。佾是一种礼仪性质的舞蹈,只有对有资格的人在的情况下才能演出。)篇。
1、做任何事我们都要从俭,不要去追求奢华。过分的追求奢华容易使人变得贪婪。做事尽力就好,不要苛求自己,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仁德等品质具备了,礼节仪式便也应运而生。
3、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如果做了就要改过,并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4、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彼此间要以诚相待。
5、“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金子总要发光,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人看到你的光芒。
第四,里(这里用作动词,居住。)仁篇。
1、我们要选择一个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居住。并且还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以德服人。
2、为仁才可辨是非,所以我们还要做一个有仁有爱,有优秀品质的人。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那样,自己用起来也不会心安理得的。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朋友之间要重道义,并且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而也成为有德行的人。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就会有所牵挂,那么,只有把自己父母安顿好,自己才有立足之地,精神压力也不会太大。对父母我们要尽孝道,不仅要父母衣食无忧,还要使父母精神愉悦。
6、少说话,多做事。
7、德不孤,必有邻。
第五,公冶篇。
1、有仁德的人,不是仅仅体现在嘴上的,能言善辩就可以,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这样才会令人信服。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对于自己不可改变的事,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方面,我们只有勤学苦读,不耻下问才能获取真正扎实的知识。
4、我们很容易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成为一个有好的德行的人却需要更多的努力。是否有德,体现在:行为上、处理对上对下的关系上,再就是做事是否合乎义理,做错了事,就要真心地去悔过、改正,而不要敷衍别人去认错。
第六,雍也篇。
1、做事我们都要认真,不要拖拉,而且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人不可以自夸自大,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我们不要忘记恪守中庸之道,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最精华的部分。
2、聪明仁德皆可以后天养成,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具有良好的风度和修养的人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质朴相得益彰。
第七,述而篇。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满足。教学要注意方法,要学会启发式教学,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2、有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既然求之不得,那就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富贵虽然是人所向往的,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
3、做任何事,都不要满足,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你才能成为一个贤德的人。
第八,泰伯篇。
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要做一个懂礼仪的人。好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说话的语气、做事的风格的等。
2、不论在什么时期,在什么情形下,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努力的学习,坚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3、一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做事,。要心怀国家,只有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才能实现伟大的目标。
第九,子罕篇。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过分的在意,我们所要在意的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流淌。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所以我们要分秒必争,不要虚度光阴。
4、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人有很多,但我们从小就要立志。不要甘于平庸。事在人为,只要你意志坚定。努力奋斗,就会成功。
第十,乡党篇。
1、善辨不是表现在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要有分寸,只要在正式的场合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2、待人接物要懂得礼仪,还要注重礼仪。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社交礼仪,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寝不尸,居不客”一个人在家时,没有必要过于拘谨,可以在家完全的放松自己,不要把自己弄得跟个客人似的。
3、“食不言,寝不语”我们要养成将的生活习惯,他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无论吃饭还是睡觉,我们都要有良好的习惯。
第十一,先进篇。
1、选才就该选先知礼乐的人,只有先懂得礼乐才知道如何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官。因此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在想法弄透其他道理之前要先知道人生的道理。
2、“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告诉我们,话不在多,切中要害即可,我们说话时也要言简意赅、言之有物。
第十二,颜渊篇。
1、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首先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还要按照礼法做事。并且待人忠诚,讲道义,遇事不摇摆不定,这样才算是一个有德的人。
2、“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坚守岗位,不松懈怠慢,执行政令要忠实。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坚守岗位,勤勤恳恳工作,真诚待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急无论对上对下,还是对内对外,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保持一颗仁德的心。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好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免于误入歧途。
第十三,子路篇。
1、从政要以身作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知疲倦地为大家做事。在治理国家时,如果本国的人民安居乐业,那么远方的人民自然前来臣服。
2、“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那样的话反倒弄巧成拙。“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不要见到一点小利就收,那样会丢掉更大的利益。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做事我们要认真,做人我们要真诚,对待长辈我们要遵守礼节。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从全局出发,追求事情的和谐与完满。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待任何成功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塑造一个刚毅的性格。其次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第十四,宪问篇。
1、在这里,孔子为我们讲述了仁德与勇敢和善言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仁德、智慧、勇敢这三方面很难,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人贵在身上有好的品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别人的尊敬。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2、在国家有难时,应以大局为重,不要顾及个人得失,以振兴国家为己任。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骄傲自满,只有记住这一点,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4、对待上级,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十五,卫灵公篇。
1、有些人很谨慎,惜言如金。这并不是说他们木讷、不善言辞,而是说这种人很有智慧,他们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适用于很多事情,很多方面。正如句中所说的“可以终身行之者”。
3、“君子不为物所役”,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道。
4、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思考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去学习。
5、得到一个职位,不仅要靠聪明才智守住它,还要靠仁德完善它,用庄严的态度对待它,而且行动还要符合礼仪。
第十六,季氏篇。
1、想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就要有一个一流的国家政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一个人交往,自己也会沾染上他身上的习性。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十七,阳货篇。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与《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今天的“我”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的。
2、“五仁”为恭、宽、信、敏、慧,哲学号是做人最重要的。我们按照这五项做了,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
3、“色厉而内荏”,看一个人的形色,就知道这个人的为人。这不是说相面,而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内心怎样,会在神色上现露出来。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矣。”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首先言语要谨慎,不能人云亦云。另外,在行为方面一定要行得正,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第十八,微子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狂人接舆,也有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责任感。
2、儒家有“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就是说明明知道没有可能仍要去做。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第十九,子张篇。
1、我们有所选择的去做事,不要因小失大。
2、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干什么,就要认真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做好分内之事,才能做好别的事情。
3、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正如子夏所说的:听君子说的话严正精确。做人一定要有原则,有立场。
4、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也哀矜而勿喜。”当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的实情,应当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如果一个地方政治清明,那么当地的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本分为民。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错能改,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德之一。不要去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那样,反而让人更讨厌你。
第二十,尧曰篇。
1、人的成长要走正道,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发展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损益的结果。否认传统谈不上发展。国家所要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
2、做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处事公平,就会使大家高兴。中国有一个成语“设身处地”。
综上所述,《论语》主要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人做事。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较为集中地表现了孔子的政治建议、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准则等。
终身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高举儒家旗号的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如何读<论语>》一文中曾说过:今天的我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职责: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一代国学大师,为何对《论语》如此推崇备至?
由于两千多年来,《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法、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咱们再让孩子从小学习《论语》,究竟有何现实意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章》
让孩子懂得要为实现理想持之以恒、尽力奋斗
《论语》里面有许多关于理想和志趣的名句,当你有着清晰的目标,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假如你问孩子长大了做什么,他们可以告知你无数个答案,但是为什么长大之后就不知道了?原因在于志趣不明或许不坚决。当咱们了解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时候,你就知道,咱们就应该沿着咱们的理想、梦想坚持走下去,这条路很长,还会有许多阻碍,但假如咱们持之以恒、尽力奋斗,那就必定可以实现理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第一》
让孩子懂得自动学习、自动思考
学习是一件让人终身受益的事情。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假如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排斥学习,那对他的终身都有着晦气影响。
《论语》中发起自动学习、自动思考,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咱们不但要自动学习,还要快乐地学习,就像咱们了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都是来自《论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让孩子把握与人往来的规矩和方法
在社会日子中,尤其是今世社会,学会与人健康、友爱地往来,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孩子走出家门,就意味着要和无血缘关系的人接触互动,和陌生人共处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环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便是说你自己要把职责多担待一点,少责怪他人,这样就会远离怨恨,这些话便是要告知咱们要谦善、有礼貌。学习这些,咱们就可认为孩子树立一个根本的判别标准,让孩子更好地与人共处,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让孩子学会自我检讨和自我教育生长
日子中难免会出错,假如错误是他人指出来,你可能会觉得没面子、不好意思,乃至是恼羞成怒,造成事端。假如自己能够去检讨,学会自己去找错,你就会改变,而且会自动得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典范对自己的震慑,驱使自己尽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典范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他人蜕化下去。让孩子从小学会自我检讨和自我教育生长,那他的终身都会平和而安定。
以在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论语》对现实生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论语》塑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礼仪、廉洁等。这些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公民素质、法治建设等都有指导意义。例如,仁爱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和诚信则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适当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其次,《论语》中的一些理念,如"礼之用,和为贵","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些观念可以用来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治理。例如,"礼之用,和为贵"表明了礼法在为人处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也是中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于这些学科的研究和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论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