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的天津是什么样的
迄1910年,天津城内有9个租界:英、美、法、俄、德、日、意、奥、比。
1913年4月,撤消天津府,保留天津县。
1916年:老西开事件.早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法国驻天津领事即照会清政府,要求将天津老西开地区划入法租界,未能实现。此后,法国即在老西开收买土地,建立教堂,设立学校。1916年10月20日法国公然拘捕中国警察,企图强占老西开。天津人民组成“维持国权国土会”,数千人举行示威。25日八千余人举行公民大会,决议罢工、罢课、罢市,抵制法货,惩办汉奸,要求全国人民声援。11月法租界工厂工人、夫役、人力车工人、女佣工、职员群起罢工,迫使法商企业停业,电灯厂停电。后来由于北洋政府的妥协,老西开归“中法共管”。
1917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收回天津奥租界,使天津成为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1917年新青年的时代背景
《新青年》杂志创办的时代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打算放弃共和,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300大洋能干嘛
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在民国不同年月,购买力也有差异。若论“民国初期”,那值得说说的,就是北洋时代(1912—1927)
20世纪10年代的上海来说,工厂的职工收入在40银元左右,而类似于工程师、教员、律师等算作是高收入群体,能够获得100银元以上的收入。
当时的米价,100斤的大米,6银元,100斤番薯在4银元,一块大洋能够兑换200~300铜钱,约等于150个鸡蛋、8斤猪肉。换算下来,一块大洋能够抵值如今150元左右的人民币。
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145元人民币。论其购买力,在那时更是丰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烧鸡、火腿等“硬菜”。1917年时,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顿都吃“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甚至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
除了吃饭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间房且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块大洋。就算是买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四十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一块大洋,对于民国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笔无比重要的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