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的拼音:zhēn笔划:10五笔:DHKG部首:石结构:左右结构五行:土笔顺:横、撇、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横
释义1.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板。
~子。2.形状和作用像砧子的:~骨(听骨之一)。~木。详细释义(形声。从石,占声。本义:捣衣石)同本义秋至式清砧。
“砧”,普通话读音为zhēn,“砧”的基本含义为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如砧板、砧子;引申含义为形状和作用像砧子的,如砧骨、砧木。
在古文中,“砧”也常做名词,表示捣衣声,如月明遥听远村砧。——唐·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
“砧”,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石表意,像山崖下有块石头,表示砧是捣衣石,占表声,兼表占卜时察看龟甲上的裂缝来推断吉凶,而洗衣时需察看脏处来锤捣,后来又在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砧”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时代演变而来。
锤骨。锤骨分为小头、颈、短突、长突和柄。锤骨头部位于上鼓室,锤骨柄包埋在鼓膜黏膜层与纤维层之间,其末端附于鼓膜脐。锤骨小头的后内方有凹面与砧骨体形成关节。鼓索神经从内侧穿过锤骨柄上部。
②砧骨。砧骨分为体、长脚和短脚。砧骨体占大部分,它位于鼓室后方,前面与锤骨小头形成砧锤关节。短脚位于鼓窦人口底部的砧骨窝内。砧骨长脚末端向内侧稍膨大,称为豆状突,与镫骨小头形成砧镫关节。
③镫骨。镫骨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底板。镫骨头与砧骨长脚的豆状突相接构成砧镫关节。镫骨颈较短,后面有镫骨肌腱附着。底板呈椭圆形,借环状韧带附于前庭窗。镫骨肌起自锥隆起内的鼓室后壁,目锥隆色牙出后,向前下止于镫骨颈后方。镫骨肌收缩时可牵拉镫骨小头向后,镫骨以镫骨底板后缘为支点向外侧移动,以减小内耳压力。此肌肉由面神经支配。
关于骨的组词:
软骨、肉骨、酒骨、臁骨、炼骨、媚骨、剌骨、刻骨、克骨、尻骨、骏骨、距骨、髋骨、筋骨、烬骨、金骨、铭骨、颞骨、泥骨、颅骨、镂骨、沐骨、毛骨、秋骨、泉骨、青骨、桡骨、躯骨、焚骨、粉骨、风骨、额骨、断骨、顶骨、道骨、弹骨、地骨、滴骨、骶骨、镫骨、刺骨、澈骨、谄骨、常骨、耻骨、锤骨、成骨、词骨、痴骨、炊骨、尺骨、揣骨、砭骨、闭骨、卜骨、逼骨、暴骨、彻骨、菜骨、云骨、臆骨、异骨、英骨、战骨、障骨、砧骨、正骨、支骨、忠骨、籽骨、燕骨、心骨、仙骨、枵骨、懈骨、续骨、胸骨、朽骨、岩骨、俗骨、胎骨、酸骨、蜕骨、锁骨、束骨、市骨、寿骨、神骨、水骨、尾骨、卧骨
扩展资料:
骨(拼音:gǔ、g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骨架相互支撑或骨头相互拼接的样子。骨的本义即人或动物的骨骼,特指人的遗骨。骨是支撑人体的主干,故"骨"可引申而指人的心、魂、品格或气质等。也可指事物内部起支撑作用的架子。
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三块听小骨组成,其作用是将鼓膜的振动传入内耳。
1、锤骨:形如锤,分为头,颈,短突、长突和柄。
锤骨柄位于鼓膜黏膜层与纤维层之间;锤骨头位于上鼓室,其后内方的凹面与砧骨体形成锤砧关节。
2、砧骨:分为体、长脚和短脚。
砧骨体位于上鼓室后方,与锤骨头相接形成锤砧关节;砧骨长脚位于锤骨柄之后,末端的突起名豆状突。
3、镫骨:形如马镫,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足板。
镫骨头与砧骨长脚豆状突相接形成砧镫关节;镫骨颈后附着镫骨肌腱;镫骨足板呈椭圆形,借环韧带覆盖于前庭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