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唐代“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712~770年)流落到四川,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又迎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草堂前面的小路两旁各种各样的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竞相开放,引来了嗡嗡的蜜蜂,引来了翩翩起舞的彩蝶,增添了无限春色。四周的杨柳宛如碧玉装成一树,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的柳枝如绿丝绦一般随风飘舞,也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天,诗人杜甫站在草堂大厅,听到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诗人循声望去,两只黄鹂在翠绿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婉转动听的歌儿。诗人看着看着,给黄鹂逗乐了,情不自禁地笑了。这可是诗人多年饱受战乱之苦的脸上出现的少有的笑容。
诗人的视线穿过柳树,看到晴空万里,一尘不染的蓝天,出现一道移动的白线。哦,那是成行的姿态优美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诗人以!深刻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打一成语——有声有色【成语】:有声有色【拼音】:yǒushēngyǒusè【解释】: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出处】: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写月有声有色如此,后人复何着笔耶?”【举例造句】: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拼音代码】:ysys【近义词】:绘声绘色【反义词】:无声无息【歇后语】:画笔敲鼓;染坊门里吹笛子【灯谜】:诛;黯;彩色电视【用法】:作定语、状语、补语;形容说话、表演等【英文】:bevividanddramatic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1、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意思是两个黄鹂鸟在刚发芽柳树梢间鸣叫,一行白鹭鸟冲上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到西岭山上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和停泊在门口从东吴远航千里开来的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