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更替时期,由于诸多的战事,使得在很早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这些军事兵法集著,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共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孙子兵法》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战国中期孙膑及其弟子撰。《孙膑兵法》早有著录,《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
《吴子》
《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六韬》
《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着,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
《司马法》
《司马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据此,其编纂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期。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全名为《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的生卒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虎钤经》
《虎钤经》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中国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在抗倭战争中写成。18卷、卷首1卷。有明刻本和清代以来的抄本和刻本多种。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中国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戚继光著,九卷,附杂集六卷。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于隆庆五年写成此书。现有明刻本存世。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更替时期,由于诸多的战事,使得在很早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这些军事兵法集著,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共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孙子兵法》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战国中期孙膑及其弟子撰。《孙膑兵法》早有著录,《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
《吴子》
《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六韬》
《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着,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
《司马法》
《司马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据此,其编纂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期。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全名为《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的生卒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虎钤经》
《虎钤经》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中国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在抗倭战争中写成。18卷、卷首1卷。有明刻本和清代以来的抄本和刻本多种。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中国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戚继光著,九卷,附杂集六卷。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于隆庆五年写成此书。现有明刻本存世。
刘伯承巧用《孙子兵法》的神来之笔——七亘村之战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高级指战员中最善于使用谋略的将领之一,其熟读兵法,用兵如神,作战风格神鬼莫测,经常给敌人以出乎意料的打击,其中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七亘村连环伏击战便是刘帅最得意的战斗之一。
1937年10月,日军正猛击娘子关,为支援正面战场,刘伯承元帅带领129师386旅在附近地区连续使用袭扰战术打击日军,由于前方战事非常激烈,所以日军的后勤运输十分急促,《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刘帅就把主意打到了日军运输辎重部队身上,准备打个伏击,其中七亘村正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伏击地点。
刘帅亲自选的地方那还能有错?10月26日拂晓,日军辎重部队300多人大摇大摆的晃荡过来了,直接就被刘帅一顿痛打,日军300多人除了极个别人跑了之外,几乎全部都被歼灭。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早着呢,刘伯承仔细考虑后,决定再次在这个地方伏击日军。
这可能就令人奇怪了,按照常理,伏击战打完,占了便宜之后不应该赶紧跑吗?哪有继续留在这里的道理,《孙子兵法》说的很清楚:“用兵不复”,日军再次经过吃过亏的地方,肯定也会格外留心啊,刘伯承作为高级将领,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刘伯承元帅不是犯错,而是他把兵法完全吃透了,《孙子兵法》虽然说过“用兵不复”,但也说过“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刘伯承仔细考虑后,觉得在此地再次伏击最为合适。
因为首先,日本军队当时作战任务极为紧迫,所以前方对军械物资要求极高,日军虽然吃了亏,但运输线是不可能停的,而且日军向来狂妄,根本想不到八路军会如此大胆,在同一地区连续2次设伏。而且日军指挥员更加“教条”,他们肯定也读过《孙子兵法》,知道“用兵不复”这个词,七亘村这个地方他们警惕性反而更低。
当然,刘伯承也做出了战术欺诈动作,当后续的日军过来收尸的时候,刘伯承让部队佯装撤退,实则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这让日军更加确信,这里是安全的。
结果28日,日军又闷头过来了,这次是100多骑兵开道,300多步兵尾随,不过日本人还是比较小心的,毕竟吃过亏啊,但还是同样被八路军痛打,这次日军军队毕竟有了警惕性,加之天气不好,八路军后续增援部队没感到,所以没能全歼日军,不过也打死了日军100多人。
3天内同一地点2次伏击日军,击毙日军数百人,这一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也充分体现出刘伯承元帅的指挥艺术。
意思就是兵法说的意思。
兵法,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施诈于漫漫千军。相关的著作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