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百草园又怎样的生活感受
那是他成人之后所写,出自《朝花夕拾》直译早上的花到晚上拾起来,也就是说收录在《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大都是是晚年对小时候的回忆吧,百草园对于鲁迅小时候来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世界,有桑葚,何首乌,高大的皂荚树,鲁迅在那里是快乐了,无忧无虑,还有严厉的老师,鲁迅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的,百草园就像是自己秘密花园,充满神奇色彩,美女蛇就是他所想象的,学了太久其他的记不得了也不知道具体对不对
你喜欢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吗
我喜欢百草园,至今还能背诵出里面的片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是夏秋季节的百草园,从视觉上看,这里动植物色彩斑澜,形态各异,果实品起来有滋有味。
鲁迅又把我们读者的目光引到泥墙根一带,古老的泥墙,墙根下各种小动物钻进钻出,传说有神奇功效的何首乌,更是让小孩子苦苦寻找,所以夏秋季节的百草园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
小孩子是充满想象力的,所以美女蛇的故事又让百草园充满神秘色彩,新鲜而又刺激。
冬天,天气转冷,万物凋零,百草园空旷无趣,但雪后捕鸟又让百草园充满了乐趣。
这样一个园子,对于一个儿童来说,真的就是一个乐园。它比我们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的娱乐性并不差,因为几乎每一项活动都要儿童亲自参与,这样一个乐园,应该有许多孩子喜欢。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百草园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百草园的生活:陈设及行礼、老师的严厉、枯燥的读书生活、小园中的玩耍。表达了作者对三味书屋枯燥生活的厌恶之情,但作者也能在这里寻找到一些快乐的事情,如:寻蝉蜕、喂蚂蚁等。
表达了作者儿时对自然、对百草园的热爱之情。
百草园里有哪些有趣的东西
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 百草园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即使现在“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象。 小园中的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在童年鲁迅的视野里,百草园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生活乐园.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厚的生活情趣,鲁迅在这篇散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好回忆,无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自然景色,由此引起了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故居小堂前天井里的台阶形石条上,他种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余种。 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朱阆仙将新台门改建为“庐盘”后,又扩充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百草园的主要部分大园至今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风貌。
百草园老师是谁
老师名字是寿怀鉴,字镜吾。
寿怀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