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叙文有什么特点
谢邀请:
苏东坡的记叙文有计么特点?如苏东坡《游沙湖》一文,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此文以文写人,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暢而情韵悠长。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绝頂的聋大夫,他们通过已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方弍,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和同游的经历,情趣盎然。
苏轼为什么字子瞻有什么含义
苏轼名轼字子瞻,代表了父亲对他的希望。
苏轼的“轼”意思是马车前的横木,供人手扶的;“瞻”是向前看、向上看向下看的意思。
“子瞻”两字代表苏洵对苏轼的要求:希望他能够高瞻远瞩,而并非以短浅的目光来评判是非曲直,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并非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施展才华。
秦观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问题:秦观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前言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苏轼(1037年—1101年日),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
秦观是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二人并非传说中亲戚关系,仅仅算是师生之谊。
一、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苏轼在《答李昭玘书》中说:
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意思是说,这四个人都是天下有才之士,在别人还没有发现之前,我苏轼就已经知道了。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个人很快名满天下。这就是苏门四学士的由来。《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二、苏轼初识秦观据宋史记载,秦观第一次见苏轼的时候是在徐州:
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才。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说新法的种种弊病,把王安石惹怒,于是苏轼请求出京,先后去了杭州、密州,在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这时苏轼40岁出头,秦观28、29岁左右,他去徐州拜访了苏轼,并写了一篇《黄楼赋》: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意天作以遗公兮,慰平日之忧勤。繄大河之初决兮,狂流漫而稽天。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微精诚之所贯兮,几孤墉之不全........苏轼见了这篇赋大为赞赏,便写了一首《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太虚即秦观的另一个字,诗云:
我坐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磐石,清滑如流脂。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诗中赞扬秦观: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这是《宋史》中”轼以为有屈、宋才“的由来。
二、苏轼举荐秦观秦观两次科举落第,苏轼为此写信给政敌王安石举荐秦观,王安石称秦观诗”清新似鲍、谢“。秦观终于在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新党被打压,苏轼重新被启用,元祐二年(1087年),在苏轼引荐下,秦观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宋史》有记载: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轼勉以应举为亲养,始登第,调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轼以贤良方正荐于朝,除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迁正字,而复为兼国史院编修官,上日有砚墨器币之赐。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一门开始倒霉了,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儋县)。
秦观也坐元祐党籍,被贬往处州、郴州、横州、雷州。这时期秦观有一首词写了当时的心情: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四、秦观之死秦观在贬谪中,曾经有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冯煦在《蒿庵词论》中说道:
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古之伤心人也......秦观的这首词写成之后,去拜访他的朋友孔平仲,孔看完词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事后孔平仲说:“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苏东坡见到这首词后,还次韵唱和了一首《千秋岁·岛边天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和秦观都被召回,秦观在放还北归途中,1100年9月17日卒于藤州。
结束语苏轼与秦观亦师亦友,对于秦观关心备至,据说苏轼听说秦观的死讯后,痛苦的长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相传苏东坡绝爱此词尾二句,闻秦少游死讯后,自书此二句于扇,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诗人玉屑》引《冷斋夜话》自书此二句于扇,是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老街味道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苏轼的名字来历和含义
苏洵想告诉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想提醒你,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妒,希望你在今后能收敛锋芒,就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要位,但很善于掩饰和保护自己。苏轼名字的含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