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肉是发肉
牛肉、羊肉、狗肉、猪头肉、公鸡肉、鹅肉、鹿肉、羊髓、鹿鞭、牛鞭、猪肝、鸡肝、鸭肝、牛骨髓、牛肝脏以及海鲜类的产品等等都是发物食物。
吃发物后怎么补救
具体来说,中国古代医学对什么是发物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我们想办法穷尽这个概念,替古人尽量周全地把发物形容一下,那发物大概就是这样一类食物,就是:一个人如果原来没病,那吃了某种食物之后更容易得病了,或者说原来有病,吃完之后病情加重了,那这个就算作是发物。
古人是几乎没有能力找出大部分疾病的病因的。而确认病因这种事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要判断出两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存在不存在,这个难度跟确认一款药物是不是有效是一样难的。比如说曾经造成80%以上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疾病,那就是天花、水痘、肺炎、麻疹、伤寒、破伤风等等等等。有的是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直到最近200年,光学技术进展到我们可以打磨出能看到细菌的镜片的时候,这个病因才找到。所以,古人对疾病的进展,就算是尽了全力去观察,最后找到的那个病因也不是真正的病因,这个病因跟疾病顶多也就是前后出现的事情。
虽说我们吃东西都不是有意吃一些让身体生病的东西,但古代确实有些东西吃完了容易不舒服,比如像海鲜类的食物,还有肉类的。
海鲜是尤其突出的,在没有冷冻设备的年代,从海边把海鲜运到宫廷里,中间至少经历一天多的时间常温保存,所以多少都会有些腐败。这些不新鲜的东西让人吃下去,就会容易上吐下泻,或者是引起过敏。
牛羊肉也是如此,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吃的肉主要就是猪肉跟鸡肉,像牛羊肉是比较少见的,那就更别提像鹿肉,獐子肉之类的小众的肉了。这些动物身上就会有它们特别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人们不常接触的,然后再加上那些常温下保存,免不了发生的腐败,所以在这些小众的肉类上,陌生的蛋白质被人接触之后就容易过敏。
过敏大部分的反应就是身上起荨麻疹,一片一片的,荨麻疹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病人体内有些物质要往外拱,要往外钻,要往外发,所以发物的发字是最合适形容它的。
所以最终,海鲜、牛羊肉就成了典型的发物了。它们在古代人的经验里,就对应着吃了什么以后更容易过敏。
不过在现实情况中,在医院里,如果你非得问医生,要不要吃发物,或者有没有忌口,有些医生还真会说,不要吃发物。
一般这么说的医生可能是岁数比较大,或者是科学素养不太过硬的,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每天需要看太多的病人,没有可能给一个病人掰开揉碎讲什么道理,所以病人一定非得要问的话,他可能就说点明显有害的东西不让你吃。
比如像别抽烟,别喝酒,别吃太辣的东西,或者发现病人有过敏史,那也可能顺着病人的语言习惯说一句,别吃发物。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别吃那些让你过敏的东西。他是顺着你的语言习惯说的。
真正讲科学的那些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之后,更会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吃的,只要是干净的都可以吃,根本没有什么发物之类的话。
其实类似发物,这样古代人似是而非的概念特别多,比如像什么东西是大补的,什么是伤气的,什么是祛湿的,什么是防风的,什么是活血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古代人对医学现象的粗糙的观察,有很多错误。
在200年前就已经有更好的更精确的理论来描述了,所以我们就不用再抱着这些错误的知识指导当下的生活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