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黄仁宇写了本书,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简单的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让我们知道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丰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历史观,以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为断面,讲述了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前因后果。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并且从这本书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昏庸的万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为了赌口孩子般的恶气;“一条鞭法”张居正的生前背后的悲剧;申时行的抓阄居然也是好办法;海瑞居然是个“无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继光打仗还得靠行贿;李贽一个被忽略的人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历史原来是由人构成的,历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教科书那种理所当然的、善恶分明扁平化的纸片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我们的困惑来自于他们那里,再看评书时、演义时就可以平静的看待问题。历史就不再是西宫娘娘和八王千岁的对立了。他们和咱们普通人一样。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书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的明朝,社会发展到那种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须有法可依、管理国家事务必须有完整系统的一套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运行起来有效率,而在当时没有基础和准备去做这样的法律条文、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判断一切事务的标准也仅仅依据的是“四书五经”。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个人品质道德的问题,到最后也因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团总是拿着“四书五经”里要求的东西来做幌子达到自己私心里想达到的目的。
万历十五看似以非常简单通过很像小说的来写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实际想用大历史观来对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规律的进行总结,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的得失。后来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论点学术上是有争议,是值得商榷。但万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视角,已经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看问题的视角。无论你相信与否,其实最近几年文史上所有有影响的论著包括百家论坛中都有黄先生深深的影子;从文史界开始慢慢对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要知道这本书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为影响历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后有着很大的争议,无论对错,大家都在讨论,赞同和反对的争成一片,最后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见。这类事才能被记录下,有些的确很无聊,就比如万历的争国本事件。这类事当时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实际我们看来很无聊的一类事。但就是这类事反而反应出我们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积累下的弊病。文学艺术已经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社会已经到了必须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时期文艺复兴,人的重新发现,导致随之而来经济文化、而后是工业革命。而我们依旧在程朱理学里禁锢着。这种禁锢其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变化是被动的,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我们自己的文明之路。对比万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对其中的人物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出他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现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术问题道德化,我们现在社会的管理,小到小区物业管理、大到国家政策依然有这其中的困惑和为难。通过这本书依旧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说所的中国改变之难。
看了对这本书很多读后感,发现很多人依旧停留在明史研究,换一种方式对人物评价的史论上,这依然是传统中国教化、正人伦的道路。大家其实很新鲜于作者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的观点。但对李贽这个人反而感觉很无足轻重,仅仅是一个对儒学的一个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诞、迷茫。我倒认为黄先生把他放在最后是有深意,这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只是他没引起巨大的争论,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码现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这个人物,老百姓只知道类似的唐伯虎。
为什么说李贽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他论点或者做法不见得对,但他是中国文化“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最早意识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这个按照他的想法并争论下去,会开拓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西方的进步会在我们的后面。但可惜中国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反而依着巨大的惯性沿着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的路走着。直到近代依旧没有摆脱,要不曾国藩就不会那么崇拜王阳明了。但这条路是需要改变的路。
万历十五年的意思是什么
有两种意思解读。
一是指具体年代,我国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第15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
二是指历史学家黄仁宇(美国)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部经典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该书内容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为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
怎么评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记得还是大学时读了《万历十五年》,至今还有印象。当时这本书很火,只要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人,好像都读过,至少听说过。该怎么评价它呢?
首先,这本书通俗易懂,角度新奇,这也是它能流行的最大原因。
它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发生在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人物身上的细碎事情。每个人物描写得性格分明,有血有肉,与一般历史书上的人物完全不同。它满足了人们一窥帝王将相“隐私”的心理,与秘史相类似。文笔通俗,大家都能看得懂,与之后大火的《明朝那些事儿》有些相似。
其次,黄仁宇在书里展现了其所谓的“大历史观”,也受到了一部分专业学者的认同,提升了本书的影响力。能够在研究中出一些成果容易,但是能够把握规律,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本书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严肃的历史研究,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黄仁宇从他所专长的近代财政史的研究视野去看待明朝的各项制度,发现了很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许多看法。不管是不是赞成他的观点,但他的这本书为很多学者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这才是本书最大贡献。
万历十五年的来龙去脉
1587是一个平年,农历丁亥年(猪年),明万历十五年、越南莫朝端泰二年,后黎朝光兴十年;日本天正十五年这是重要的一年,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称之为明朝的转折点。
大事记
1月20日——户次川之战,丰臣秀吉派遣仙石秀久攻打岛津氏失利,此役使仙石秀久被处以流放。
4月28日——丰臣秀吉九州征伐战胜,岛津义久降伏。
丰臣秀吉颁布《伴天连追放令》,定天主教为邪教。
万历十五年是哪几年
万历十五年不是指哪几年,而是指万历年间第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