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德治国意思
“礼治”和“仁政”都是“以德治国”,是儒家提倡的“德政”。可是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又有谁能做到是“以德治国”的呢?
统治们奉行的是“外儒内法”,用儒家的仁爱来装点门面,暗地里是使用的都是法家的手段。
孔子、孟子在世时,他们的政治主张也未能被统治阶级采用,而是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狗”,真可谓“丘何为是栖栖者”。
以德治国的国家
以以德治国指的是按道德规范治理国家的意思。是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时代,统治者追求的治国目标。但因为道德规范是不以国家强制性手段来实施的,单纯强调以德治国,是对坏人恶人的放纵,对好人老实人的打击的松散式治国,国家治理越来越乱。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治理,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制为保证,德法兼治,才有我们今天繁荣、安宁、幸福的国家社会环境。
以德治国的优点
德治: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特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我们确立治国方略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
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强调“以德治国”,但决不是也决不能过分地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说成是“万能”的,而只是要给予道德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使它与“法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共同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立法为人民,民以法为准,让“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怎样理解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
治国方略问题是指导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问题,它带有全局性、长远性与根本性。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法律具有高于一切的决定性作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德治国是基础
以德治国就是要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他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扩展资料:
一、立法要立良法
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二、执法要扬正气
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
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三、司法要辨善恶
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以德治国是谁的主张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
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