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四言
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从军行陆游古诗
不是陆游。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1.出自:王昌龄《从军行》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3.赏析:4.作者简介:5.历史评价: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什么诗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是边塞题材的绝句。
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如下:
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在慷慨高昂中透出一股悲凉之气。语言简洁,声韵高亢。
作者介绍: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人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从军行杜甫古诗
杜甫并没有写过从军行,但历史上有许多人写过。
下面选取李白写的一首:
从军行
李白〔唐代〕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译文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