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二战时候的金刚级战列舰
题主在问题描述里问到了金刚级与内华达级的对比,小编觉得还是蛮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我觉得既然是写兵器评价,单写一型装备当然是缺少一丝“刺激”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金刚级首舰金刚号于1913年8月16日竣工,而内华达级首舰内华达号于1916年3月11日竣工,就竣工时间来看,二者可以说是同一时期的战舰,只差了三年。两级舰都一直服役到二战期间,也都经历了现代化改装。金刚级改装前标准排水量27500吨,改装后32200吨,而内华达级则分别是27500吨和31000吨,可见从排水量上来看,二者也算是同一重量级的选手。
既然是对比两条战舰,从单舰战斗力来看,不妨简单地从攻、防、速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对二舰的完全体进行对比(现代改装之后的二舰),当然对于现代化改装前的二舰,我们也会做一些简单浅层的介绍。
武备↑金刚级三号舰榛名号,摄于1931年。金刚级在竣工时装有4座41年式356mm/45倍径双联装主炮,16门152mm/50倍径副炮,12门76mm高射炮以及两座四连装533mm鱼雷发射装置。
现代化改装后的金刚级,保留了原有的四座主炮和152mm副炮,拆除了原先裸露在甲板上的旧式76mm单管高射炮,换装为四座有封闭炮塔以及火控装置的八九式127mm双管高射炮,加装了10座双联装25mm机炮。当然,改装为高速战列舰后,金刚级上颇为鸡肋的鱼雷兵装也被拆除。
↑内华达号舰尾,摄于1919年的珍珠港。这张照片是从一个热气球上拍摄的。内华达级装两座356mm三联装主炮和两座356mm双联装主炮,主炮数量达到了10门,超过金刚的八门356mm炮。
要知道,本子在吃透金刚技术之后造出的扶桑级战列舰,356mm主炮数量虽然为12,但是扶桑级狭长的舰体上堆叠了多达6座双联装炮塔,占据了大量舰内以及甲板空间,自然也就扩大了防护面积,牺牲了防护水平以及改装潜力。而内华达级战列舰只有四座主炮塔,整舰的布局也就显得干净、简洁、宽敞,有较大的改装余地。
金刚级的四十一年式356mm炮单炮射速约2发/分。以该炮发射攻击敌方战列舰用的673.5kg的九一式被帽穿甲弹为例,以2.6°仰角(平射攻击敌舰舷侧垂直装甲)发射时,射程约5000m,弹着时炮弹速度为约670m/s,弹着角度约3.5°;而以28.7°发射时,射程约30000m,弹着速度414m/s,弹着角度35.9°。
而内华达级的356mm主炮单炮射速约1.25-1.75发/分。发射635.9kg被帽穿甲弹,当以7.4°仰角发射时,射程约11890m,弹着速度501m/s,弹着角10.1°,能够击穿约340mm厚的表面硬化垂直装甲;当以8.6°仰角发射时,射程约13260m,弹着速度约为479m/s,弹着角度约12.1度,能够击穿约280mm厚的表面硬化垂直装甲。但是该炮只有-5°~15°的仰角,无法对目标实现大角度跨射,也就是无法攻击敌方舰只薄弱的水平甲板装甲,只能硬怼敌舰厚重的舷侧垂直装甲。而且内华达级的主炮单炮射速只有金刚级的一半左右,射程和侵彻力也不如金刚级,主炮威力方面,金刚级算是扳回一局。
内华达级在火力上的改装历程与金刚类似,主要是强化了防空火力,主炮是没有经过变动的。
↑内华达级首舰内华达号,摄于1944年。改装后,她摇身一变,成为刺猬般的“防空炸岛舰”。
前文提到,金刚改装后的的防空火力是四座双联127mm炮以及10座双联25mm机炮。而内达华级在太平洋战争中,装备了至少8座127mm双联装mk38高射炮,40门40mm博福斯高射炮,以及45座单管或双管20mm厄利空机关炮,这三型防空炮编织出的便是美帝经典的远-中-近程三重防空火力网。
金刚级的防空火力不仅仅在数量上远少于内华达级,而且在防空炮质量上也远远不如美帝。鬼子的25mm机炮故障率高,采用10发弹夹供弹导致供弹易中断,火力连续性不好,故其战斗射速仅120发/分左右,而且在实战中的射速能否达到这一数值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而相比之下美帝手里与其同级的20mm厄利空机关炮,结实耐操,射程与射高和口径更大的鬼子25mm炮不相上下,威力虽略逊一筹,但是60发的大弹鼓赋予了其强大的连续射击能力,战斗射速达到350发/分,在面对逼近舰只的敌方空中目标时显然要有效得多(就可以愉快地突突突了)。
鬼子的127mm炮显然也不是美帝mk12神装的对手,鬼子的八九式127mm高射炮最大射程约14km(在鬼子雷达火控系统糟糕的前提下能不能发现和跟踪这个距离下的敌机都可能是个问题),射高9000m,持续射速约7发/分;而美帝的神装mk12127mm高射炮,最大射程16km,射高近12000m,而持续射速可达15-22发/分,比鬼子的127mm炮更是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该图摄于1945年,美军大黄蜂号(CV12)航空母舰上(该舰属埃塞克斯级,不是之前战沉于瓜达卡那尔,曾载B25空袭东京的那条属于约克城级的大黄蜂号)。在127mm炮和20mm炮的射程之间,也就是目标距离舰艇2-6km时,有一个火力空白区域。对于美舰来说,这就是40mm博福斯高射炮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了。别看它口径比25mm机炮大,单管射速一样能够达到120发/分,像这样的一座四连装40mm炮,一分钟理论上就能向4-6km外的目标倾泻将近半吨弹丸。内华达级在战争末期装备有多达12座这样的四联装40mm高射炮,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双联装和单装炮位。而对于日舰来说,对这个距离上的敌机,基本上只能干瞪眼。
↑而且,在战争后期,美帝更是开发出了一代海上打飞机的神器——VT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让127mm大口径高射炮弹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标,在距目标8-12m时自动爆炸,用爆炸冲击波和碎片杀伤敌机,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火力的效率。显然,论改装后的防空火力,内华达级比金刚级,强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航速毫无疑问,在这项指标上,出身战巡的金刚级比内华达级又有着明显的优势。哪怕是经过现代化改装强化防护之后,增重近3000吨的金刚级,也有近30节的航速,可以伴随航母机动舰队前进,在机动作战中显然也更加机动灵活。而内华达级开足马力,也只有20.5节的航速,在舰队战列舰中都属于慢者。而且,金刚的转向能力也明显好于内华达级。在航速和机动性能上,金刚又扳回一局。
防护这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金刚的二号舰比睿、四号舰雾岛和内华达号,都尝过美帝的406mm炮弹——没错,1948年7月31日,光荣而老迈的内华达号,作为衣阿华号战列舰的靶舰,被击沉于珍珠港西南约100km处。
而在此之前,内华达号也曾作为靶舰“参与”了比基尼环礁的两次核试验(十字路口行动,是美帝在战后为了测试核武器对海军舰艇杀伤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核试验,实验中使用了大量二战老舰,包括盟军退役舰只以及俘获的轴心国船只作为靶船)。
1946年7月1日上午9时的Able空投核爆实验中,一架B29轰炸机投下一枚23000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内华达距爆心仅650m(其实原计划原子弹是在内华达号正上方爆炸的,实际投弹时却大幅偏离目标)。
↑Able核试验示意图,32号为内华达号。值得一提的是,编号7的为长门号战列舰,也算是金刚级的“后裔”了。这次核试验中,1、4、5、6、9号舰沉没,10号萨拉托加号航母舰体起火,遭到重创,而内华达、长门二舰的舰体结构都未遭重创。
↑Baker核试验示意图,该次核试验采用水中爆炸。
而Baker水下核试采用了一枚21000吨当量核弹(也有资料说是23000吨当量)。核弹被吊置于登陆舰(LSM-60,编号50)27米下的水中(海床水深55米)位处靶舰阵列正中央。
1946年7月25日上午8时35分,核弹引爆。核爆过后,LSM-60登陆舰没有留下任何可辨认残骸,被判定遭核爆气化;另外有八艘军舰在核爆后沉没。其中包括战列舰阿肯色号及前文提到的长门号(编号7,距离靶心700m)和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编号10,距离靶心410m)。
值得一提的是德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编号36,距离靶心1600m)也参与了该次核试验,它在核爆后严重受损,并在当年12月被拖行期间沉没。而内华达号(编号31,距离爆心810m)又一次得以幸存。
↑Baker核试验录像,可见水下核爆激起的巨大水柱左侧的内华达号和右侧的长门号(较大的两条船)以及水柱后若隐若现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说句大实话,图中这还只是2万吨级的核弹,日后出现的各种核鱼雷、核水雷、核弹头反舰导弹的当量都是以十万吨甚至百万吨计算的。在核武面前,什么战列舰、巡洋舰,都不过是渣渣!
由于在两次核试验中受到了严重的核污染,美国军方决定将内华达号作为靶舰击沉。1948年7月30日,在为期四天的常规武器实验中,一架PBY水上飞机向内华达号发射了四枚“蝙蝠”空舰导弹,但是这种性能极不稳定的初代制导武器有一枚在刚发射时便坠海,两枚脱靶,仅有一枚飞向内华达号的还是近失弹,四枚导弹无一命中。
之后衣阿华号战列舰带领着阿斯托利亚号、斯普林菲尔德号、帕萨迪纳号轻巡洋舰,向他们的前辈连连开火。内华达号被命中至少17发406mm炮弹和数十发155mm以及更多的127mm炮弹,却依旧不沉。最后,军方只得用鱼雷攻击机将这条不屈的战列舰送入海底。
内华达级是世界上第一型采用重点防御的战列舰,即以防御敌方战列舰大角度吊射火力为设计思路,增厚水平甲板装甲,仅在指挥塔、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等关键部位上敷设重甲,其余区划仅敷设轻甲或甚至无甲:主装甲带343-203毫米,水平(甲板)防护127毫米,主炮塔457毫米,司令塔406毫米。
改装前的金刚级作为战巡,装甲比一般战列舰薄弱得多,面对大口径舰炮基本上处于裸奔状态。而改装后的金刚级,也属于全面防御的高速战列舰,侧舷装甲带仅有203mm、穹甲102mm、甲板70mm、主炮塔280mm、副炮塔152mm、司令塔254mm。显然要比内华达级逊色不少。
而实战经历也证明了金刚级在面对新锐战列舰主炮时装甲的贫弱。1942年11月15日,金刚级四号舰雾岛号返回瓜达尔卡纳尔岛炮击美军的亨德森机场。在与美军舰队的交战中,雾岛号取得重创美军南达科他战列舰的战果(雾岛号命中南达科他号两枚356mm炮弹)。其后午夜时分由于雾岛号打开探照灯照射南达科他号暴露了自己,在7300m的距离上遭到美军舰队中未被发现的另一艘战列舰华盛顿号(装备了夜战雷达,不需要依赖探照灯)的打击。雾岛号共被命中约9发406mm炮弹,舰体中部起火,两座主炮塔被摧毁,舵机受损船舵卡住,水线部位被炮弹击穿,舰体进水导致舰体左倾。15日凌晨三时,雾岛号被放弃,在萨沃岛西南处沉没。
值得一提的是,炮击内华达号的衣阿华级所装备的黄金buff版mk16406mm舰炮所发射的1.25吨加重穿甲弹的威力,可比痛打雾岛比睿的南达北卡装备的那款老16寸炮要强得多。而由此也可见,金刚级的防御水平明显不如内华达级(内华达:老子挨了两枚核弹都不沉,就问你服不服)。
综上,金刚若是放在其诞生之初,也算是总体来说相当出色的一级战列巡洋舰,与同时期的内华达级相比,火力略有优势,防护太过单薄,但是航速出众,总体来说稍胜一筹。当然经过现代化改装后防空火力及其恐怖的内华达级就要另当别论了,再有美帝整个作战体系和航空力量的加持,内华达级的作战表现实际上要优于只能“单刀闯敌营”的金刚级。但是随着大日本帝国穷兵黩武,欺压着自己的邻国,妄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也压榨着自己那本就不丰厚的国力。当珍珠港燃起熊熊烈火,沉睡的巨人悄然崛起,也就意味着金刚级之流所要面对的,早已不是内华达之辈了,而是北卡南达衣阿华这样的新锐战舰和更加代表时代趋势的航空力量了。末日帝国的邪恶棋子,终究只有丧命一途,伴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和痴心,沉入茫茫冰冷的海底。
金刚级首舰金刚号于1944年11月21日被美海军潜艇“海狮”号击沉。
二号舰比叡于1942年11月12日在萨沃岛北方处被美军舰机击沉(亦即是前文提到的由比叡和雾岛二舰遂行的炮击瓜岛机场的“东京快车”行动)。
三号舰榛名于1945年7月28日被盟军飞机击沉。
四号舰雾岛于1942年11月14日被美军华盛顿和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击伤,舰体以及动力系统严重破损难以修复,次日天亮后由舰员弃舰自沉。
有很多朋友在评论区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沙恩霍斯特和阿拉斯加和金刚的比较价值问题,甚至有热心朋友问到有关坦克的问题,我都一一进行了篇幅较长的回答。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顺便逛一逛评论区,都是干货哦⊙?⊙!
航空战列舰是怎样的一款军舰
航空战列舰在英语中一般被称为hybridbattleship,也有叫做hybridcarrier的,也就是混血战列舰或者混血航母,总而言之,是个混血儿就是了。
其实,航空战列舰的发端,要追溯到第一艘航空母舰暴怒号,暴怒号在建成时,在舰桥前方安装了飞行甲板,但是却保留了舰艉的18英寸主炮,但是英国人在实践中发现,飞机要绕过舰桥在前端飞行甲板上降落那简直是在玩命,于是英国人又拆掉了后主炮,在舰桥后端又安装了一块降落甲板,然而巨大的舰桥带来的乱流,以及烟囱排出的热气,把舰艉降落甲板上的气流搅得一塌糊涂,要在那里降落只不过把玩命变成了赌命而已,于是最后英国人不得不给暴怒号彻底动了大手术,变成了全通的平原式飞行甲板,最初的航空战列舰梦就此破灭,和暴怒号几乎同时还有一艘航空巡洋舰报复号(HMSVindictive),和暴怒号比起来报复号是更加彻底的混血战舰,这条9000来吨的霍金斯级巡洋舰在安装了起飞和降落甲板以及机库的同时,还保留了4门7.5英寸主炮,但是报复号出现的问题和暴怒号完全相同,而且因为舰体更小,问题更加严重,所以英国人最后咬着后槽牙又把报复号改回了巡洋舰。
建成时的暴怒号,可以看到舰艉18英寸主炮
拆除舰艉主炮安装降落甲板的暴怒号,然而其降落条件改善有限
彻底改成平顶船的暴怒号
安装两段式飞行甲板的航空巡洋舰报复号,可以看到飞行甲板下方的7.5英寸主炮
改回巡洋舰的报复号,前机库仍未拆除
第二波航空战列舰的热潮又是英国人带的节奏,华盛顿海军条约允许英国人新造两艘3.5万吨级,安装16英寸主炮的新战列舰,也就是后来的纳尔逊级,当大家发现纳尔逊级把主炮集中在舰体前部时,无数航空战舰爱好者都激动了,包括其他各国海军在内大家都认为这次英国人又要玩个大的了,主炮集中到前部是为了在后部安装机库和飞行甲板,纳尔逊级多半会成为航空战列舰,然而当纳尔逊级开始舾装的时候大家眼镜又碎了一地,英国佬不过是想缩短装甲带长度节省重量而已,舰艉甲板上安装了一堆副炮,根本没有飞行甲板的影子……
纳尔逊级航空战列舰YY图之一
建成后的纳尔逊级舰艉,碎了一地眼镜
在整个间战期,各国海军和爱好者都探讨过航空战舰的设计,不过由于条约对航空母舰主炮口径的限制(不得大于8英寸),所以这种设计绝大多数都限于航空巡洋舰,比如说日本人在苍龙级航母的早期设计方案中就夹带过舰艏安装三座8英寸主炮的设计方案,美国人和英国人也正经探讨过安装机库和飞行甲板的巡洋舰设计,不过所有这些方案大多成了游戏之作,只有日本人建造了搭载水上飞机的航空重巡洋舰利根级。这一期间正经研究过航空战列舰的倒是不受条约约束的苏联人,当然当时苏联严重缺乏设计大型战舰的经验,只能寻求国外帮助,1938年,苏联辗转委托美国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做了三个航空战列舰的初步设计方案,其中两个方案在6万吨以上,安装8门18英寸火炮或者12门16英寸火炮,载机36(常规起降)+4(水机)架,第三个方案排水量45000吨,安装10门16英寸主炮,载机24+4架。当然,苏联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意大利方案为基础的苏联级战列舰,而把航空战舰方案束之高阁。
重武装苍龙级方案
美国的重武装轻型航母方案
布鲁克林级航空巡洋舰方案之一
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为苏联设计的6.2万吨航空战列舰方案,安装12门16英寸主炮
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为苏联设计的4.5万吨航空战列舰方案,是6.2万吨方案的缩小版
其实我们如果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航空战列舰在当时实在是个非常蛋痛的东西,一方面由于安装主炮的需要,航空战列舰的飞行甲板会非常短小,这对航空作战能力影响非常巨大,而且对运作高性能战机非常不利,同时,航空战列舰一旦卷入战列舰炮战,那么巨大脆弱的机库和飞行甲板非常容易被摧毁不说,遍布机库的充满高挥发性航空汽油的加油管线和易燃的飞机简直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另外,战列舰炮战需要在高处安装大型测距机和指挥仪,航母小小的舰岛显然不能提供合适的安装平台,而如果要安装巨大的舰桥,那又将重蹈暴怒号早期降落甲板的覆辙,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飞行甲板式的航空战舰方案几乎全部被枪毙的原因了。
不过到了二战期间,航空战列舰似乎又迎来了一个转折,由于在中途岛一举损失了四艘舰队航母,日本海军不得不考虑紧急补充载机舰,于是脑筋就打到了旧战列舰伊势级和扶桑级头上,打算将这两级战列舰改造为航空战列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接受改造的只有伊势级两舰,改造方案也由最初的拆除舰艉和舯部四座主炮塔搭建长飞行甲板变成了仅拆除尾部两座主炮塔搭建70米长,最宽处29米的短飞行甲板,虽然计划给没艘航空战列舰配备11架舰爆和11架水侦,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合格的飞行员,两艘航空战舰从来没有在战斗中运作过飞机,最后两舰的飞行甲板上安装了一堆25毫米机关炮和防空火箭(喷进炮)作为防空舰使用,甚至一度沦为运输舰。
伊势级航空战列舰
航空战列舰的最后一次脑洞出现在80年代美国海军启封并改装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当时美国海军提出了两个设想,一个是加装战斧式巡航导弹,一个是改造成搭载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的航空战列舰,然而由于所有的航空战列舰方案都需要拆除三号炮塔,成本高而且费时,所以最终国会老爷们选择了省钱快捷还不影响重炮火力的战斧巡航导弹方案,于是航空战列舰的最后曙光又一次被扼杀了。
衣阿华级航空战列舰的几个改造方案,作为两栖支援战舰的航空战列舰显然要比参加舰队决战的航空战列舰要现实的多,不过这个最现实的航空战列舰脑洞因为时间和预算问题最终被枪毙了
如何评价金刚级战列舰
金刚级名义上是战列舰,但本质还是战列巡洋舰,你也可以勉强叫他高速战列舰。设计理念传承于英国狮级,是一艘典型的追求速度牺牲防护的战列巡洋舰。虽然经过了现代化改装加强防护,但是仍然没能彻底改变战列巡洋舰的底子——防护太差。但是得益于高航速,金刚号战绩还是不错的。
但是金刚级服役之初对日本乃至亚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4艘金刚级奠定了日本海上强国的地位。
先给接触比较少的朋友摆个参数吧(最后一次改造完毕):舰长222米,宽31.02米,标准排水量32165吨、满载排水量37000吨,最高航速30节,装备356毫米主炮8门,152毫米副炮14门,127毫米高射炮8门,25毫米高射炮20门,主装甲带203毫米,主炮塔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金刚级本来引进的目的一是确实缺钱,二是航速快。其中金刚号在英国建造,比叡、榛名、雾岛分别在日本海军工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建造,所以也算日本学习积累经验的一级战列舰。
金刚级一共进行过两次现代化改装,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日本的战列舰数量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就被赋予了战列舰的责任,在之后的现代化改造中重点加强防御,在主炮炮塔、弹药库、机舱上面增铺装甲板。航速也下降到26节,不过第二次现代化改装中又恢复到30节。
虽然经过这么多改装,但是还是没改变防护薄弱的底子,在瓜岛海战中被华盛顿号战列舰用406毫米炮弹送入海底,而比叡号也在前几天的所罗门海战中被战列舰击成重伤,第二天沉没。所以金刚号虽然改成高速战列舰,但底子终究不行,无法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战列舰一对一抗衡。
至于火力金刚级356毫米主炮2万码垂直穿深11.1英寸,弱于纽约级的11.8英寸以及墨西哥级的13.8英寸。在火力方面还是比较弱的。
但是金刚级航速30节确实非常优秀,实用性特别高,能伴随舰队进行高速航行作战,这个意义非常大,至少还有作战的机会,在二战中战绩在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中很不错了。
综合来讲,金刚级刚服役的时候还算不错,但是到了二战期间无论从火力和防御已经有点吃力了,综合性能优于墨西哥级,不过也只能优于墨西哥级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