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诗原文
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是一首诗。是《后汉书.冯异传》里的一段话,是光武帝刘秀夸奖冯异在一场战争中先败后大胜的一句话,后来成为了一句成语。
这句话的原意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来比喻在开始的时候丧失机会或者失败了,最后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失之东隅东隅已逝的意思是什么
失之东隅,收之桑隅"和"东隅已逝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的意思
意思如下
失之东隅,意思是在东边失去的东西,在西边也能获得。比喻经过努力,虽然在一个地方失败了,但在另一个地方仍然可以成功。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晋国大夫奚齐在齐国受到冷遇后,到了鲁国得到了重用。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是什么意思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这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成语,我想它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辩证关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最早来自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中: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嘉奖大将军冯异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派你们去攻打败赤眉军,将士们都很卖命,一开始,你们在回溪虽然打了败仗,但你们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改变策略,最后在渑池一战大胜赤眉军。所以虽然有失败,但也取得了胜利,所以理应论功行赏。
这一段话中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很明白,就是指在一个方面有失,而在另一个方面却有得。在这一场战斗中失利,却在另一场战斗中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句中,东隅,是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地方,泛指东方,在这里指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桑榆,指的是黄昏夕阳西下的地方,泛指西方,在这里是指一件事情的最后结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成语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同时包含有两面性。
太阳从东方升起,它光芒万丈,熊熊燃烧,但它也有夕阳西下的时候,血色残阳。一东一西,一升一降,一旭日一残阳,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这也是事物的辩证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和得,胜与败,取与舍,都是辩证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发展。
用这种方法看待处理问题就可以让我们在胜利中预料失败,在失败中看到胜利。有时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可能会因此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反之亦然。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二面性,要善于把握住好的一面,否则,就有可能向坏的一面转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上大有好处。它告诫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善于把不利为有利,取得最后的胜利。
世间的万事万物一直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我们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舍得观。不要因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也切不可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丧失斗志。
要知道,我们有时退一步就是为了向前迈一大步,我们舍去一些的同时也意味着将来的有所得。
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