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知识重点
1《坐部伎》《立部伎》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宫廷积累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乐舞,乐部名称如下:《立部伎》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
2《破阵乐》:
是为了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诸侯王刘武周而特别创作的,唐太宗为秦王,故名《秦王破阵乐》。后来不仅被列入燕乐,还被选入雅乐,被誉为唐代第一乐曲,拟之于“国歌”、“国乐”。
3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依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软舞、健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软舞”大多较优美柔婉。
4《踏谣娘》:
唐代歌舞戏著名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北齐(一说隋代),情节比较完整。取材于一个酗酒的男人屈打其妻,其妻向邻里哭诉,人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打的动作中,逐渐演变出的歌舞戏。
5唐代“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
6《霓裳羽衣》:
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
7踏歌“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踏歌”是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
8《南诏奉圣乐》:
其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舞时有歌,皆祝颂之词。“字舞”结束后,还要表演以下几个乐舞:由十六人演《辟四门之舞》,独舞《亿万寿》,唱《天南滇越俗》歌;还有《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表演各具特色的乐舞,最后一部“军乐部”舞人穿的是南诏民族服装。同时,还有五种不同的调式和多种形式表演《奉圣乐》,由军士歌、女子歌、小女子舞、男独舞、独唱、领唱集众人合唱交错出现等。
为什么说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的集大成的时代
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源远流长,从先秦初期的孕育到大秦朝的萌芽,而汉代舞蹈艺术作为古代舞蹈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及关键环节。它上承夏商周的宫廷雅乐舞和民间百姓的散舞,下启唐宋古典舞和元明清的戏曲,杂技等,作为带有儒学思想的汉代舞蹈艺术总体呈广收兼蓄,技艺并重的特质,为后朝及现代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融入汉代舞蹈艺术,形成汉代儒家思想舞蹈艺术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尊卑等级,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由孔夫子创立一直伴随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延续而发展壮大,它曾一度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为统治者稳固封建统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汉朝时期,汉王朝封建统治者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抛出,使得汉代舞蹈从形成一种扎根于儒学思想中。汉朝建立初期宫廷雅乐是沿袭前朝的六大舞,六小舞,但以孔夫子为主的儒家学派认为;所有一切的音乐舞蹈都来源于人的内心,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产生情绪心里上的波动,从而以发出声音或作出动作来表现,而所表现出的声音与动作都有迹可循并且被记录留存再加以整合编排,就产生了乐舞。
总的来说儒家学派认为,乐舞是由人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所以要用礼制限制人心波动从而规范汉代乐舞。汉高祖为此就命乐官创作编排了“登歌、五行舞”等带有仁义礼制色彩的舞蹈,用作祭祀等大小宫廷活动。
汉代用于祭祀宴会庆典的乐舞在儒学思想的作用下,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了许多而且具强烈的政治性和教化性。汉朝的宴乐上所表现给王室贵族,王公大臣们的舞蹈其一是歌颂王室前辈的功德,表达敬意,其二是具强烈的政治意味,因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了舞代、音乐的政治作用,让其和礼制、刑制并列,以维护社会秩序而使朝廷有序更好的发展。
皇宫王庭尚且如此,对于汉时民间因思想体制下产生的类似“巴渝舞”的舞蹈就是典型的以歌颂皇帝文武双全为主题的乐舞,它们在汉时民间广泛传播表演,教化平民百姓要感恩戴德,拥护朝廷和皇帝。这样主题的舞蹈还被引人军营,用来表演观看,达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效果。汉朝的舞蹈艺术是以沿袭前朝的宫廷乐舞,加之融入儒学思想再创作而成的,其形成了典型的崇尚仁义善,乐而不俗,舞而不淫的中庸平和美标准的汉代儒家舞蹈。因儒家思想的融入,汉朝舞蹈在形成初期就独具特色,再在民族大融合和兼收并蓄的发展条件下使其在舞蹈种类和艺术特质上别有一番风味。
二美丑兼容,技艺并重的汉代雅乐,俗乐舞
汉朝舞蹈因汉朝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纳入了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舞蹈因子,又因儒学乐舞以仁义善的中庸和美的评价标准,延伸出不只是舞姬才能跳动的宫廷乐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朝特有的舞蹈艺术特质。汉朝舞蹈艺术按其功能和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沿袭前朝雅乐舞的基础上再创造的汉代雅乐舞;类似于“风、雅、颂”的种类区分,汉代雅乐舞是在前朝六大舞,六小舞的基础上再衍生发展,根据礼制和儒学的规定下,像雅舞种内又有几个或十几个的不同文舞和武舞。这些雅乐舞一般用于朝廷国子教育,皇宫贵族的庆典仪式,大型王室祭祀,年岁展示皇家威严等官方用乐舞。
第二类是取材于民间百姓,服务于皇宫贵族的享乐型汉代俗乐舞;俗乐舞的舞技更高,舞姬的专业度更好,在汉朝社会广泛传播,政治性和教化目的要稍弱一些,是用于宴飨上的纯娱乐性舞蹈,并且在汉朝更受欢迎,其发展趋势要比雅乐舞要稍高一些。无论是汉朝雅乐舞还是汉朝俗乐舞,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思想下都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质。
一是技艺并重,以舞为主。相较于汉代前的古时舞蹈都是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等仪式感为重点。而汉时的舞蹈是以舞为主,围绕舞蹈而展开其它方面的表演,再来汉朝前的艺术形式大多都为以乐为主,再进行舞动的编排改动,而汉时是以舞为主,音乐随舞蹈变动。汉朝也是杂技和舞具兴起发展的时代,舞蹈表演形式不再单单只追求舞姬的面容和身段等硬性条件上的完美,更多要求的是舞蹈技艺和表演新意上的推陈出新。例如盘鼓舞,便是以舞为主延伸的杂技表演形式,汉朝时期舞蹈青睐柔美,飘逸与猛烈,坚韧相结合的刚柔并济,技艺并重。
二是美丑兼具,千姿百态。放眼古时的舞姬都是千篇一律的小脸细腰与翘臀,她们舞动促生的舞蹈都是美丽柔美的,汉朝时期舞蹈从千篇一律到千姿百态实现了质的转变发展。每一个舞种演绎时都会配上主角与丑角,主角以漂亮的脸蛋示人,丑角就以丑陋的面具示人,主角卖弄身子,丑角就与之相反,这样呈现的舞蹈更有冲击力和趣味感。
三是以悲为美,神秘的宗教色彩。汉时期的舞蹈是国民宣泄情绪的的一种途径之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局的动荡,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孩童都喜欢悲壮的舞蹈或是高歌。宗教传入汉朝时已普及,国民对于外来文化心生好奇与敬意,而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都不是简单明了,自然汉时带有宗教素材的舞蹈都是奇奇怪怪神秘莫测,让人费解的。汉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文人墨客对于认知以外的领域是充满好奇的,比如宇宙,自然,神仙等等,更对于生死也是疑惑的,像这些情感就可以以悲观的舞蹈表现出来,致使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悲散发的美丽更着迷。
四是形神统一,意境深远。据史料及出土文物来领会汉时舞蹈的发展,便是舞蹈者有时站着,有时躺着,有时身体弯曲,有时身体晃动,有时站在盘子上,有时手拿刀剑等等,儒学思想影响下的汉朝舞蹈是由人心而萌发的,人们心中所想所感都可用舞蹈表现出来,身形与心神是统一的,心里所想到的场景与所跳舞蹈的意境是意味深远的。汉朝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种和艺术特质,这些在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滋生了乐舞百戏与汉代女乐舞的繁荣趋势。
三汉时期经济,文化,军事,贸易的空前发展促使民间百戏和汉朝女乐舞的高速发展
汉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国民生活富足,没有战乱,向西域等周边地区发展贸易,贸易交流往往促进文化交流,加之汉朝皇室对于乐舞的喜爱和重视使得大量异域风情的女子与汉中原女子共同组成了技艺高超,数量庞大的汉朝女乐舞乐团,将女乐舞蹈推向顶峰。
说起舞蹈,自然少不了女乐舞蹈,换言之女乐舞蹈等同于舞蹈,封建社会是以男性群体为主导,女乐舞蹈的存在直接意义上就是服务取悦男性社会的。女乐舞蹈是古时舞蹈史诗中的主线,可以说是由女乐舞蹈撑起了整个舞蹈发展史,汉时期的女乐舞蹈者不同于其他朝代,她们虽身份地位依旧不高,但她们在汉朝舞蹈艺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时期舞蹈巅峰当属长袖舞与盘鼓舞的创立与演绎,而这两种舞种发展与女乐舞蹈者息息相关,互相成就。
长袖舞旨在女乐舞者灵活运用长袖,将肢体的优点大大延长,再加上对于腰部灵活扭动的掌控,将复杂多变的情感以长袖的甩动和腰部的扭动表现出来,不仅将舞蹈的精髓传递给观者,更能体现女乐舞蹈者的身姿之美,长袖舞作为汉朝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是动与静的结合,柔与刚的并存,完美展现了汉朝女乐舞的音律美和韵味美。汉朝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动作是“舞袖”和“舞腰”,而这两个动作就是长袖舞的精髓所在,汉朝最著名的宠妾戚夫人就是将长袖舞演绎的最完美的“女乐舞者”,通过戚夫人的演绎长袖舞成了“翘袖折腰”舞,便是对汉朝舞蹈艺术的最大贡献。
女乐舞中另一个翘楚便是盘鼓舞,它比长袖舞在舞蹈技术和演绎上更有难度。盘鼓舞是指在长袖舞的基础上融入舞蹈道具和刚性舞种从而演绎出舞蹈的意境美,换句话来说盘鼓舞是在长袖舞基础上加入杂技和武术让女乐舞者利用特殊技巧来展现情感。盘鼓舞顾名思义就是在盘子与鼓上起舞,汉时的女乐舞者利用长袖舞的舞蹈技术基础在摆放规则的盘,鼓之间跳跃,翻腾甚者折腰甩袖,用高超的舞蹈技艺和刺激的舞蹈场面给观者以惊心动魄,屏住呼吸的快感。
盘鼓舞在汉朝的大街小巷流传看来,在汉朝社会发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汉朝女乐舞。盘鼓舞除了对汉朝的舞蹈技艺和演绎方式做出贡献外,还促进了民间百戏的兴起发展。民间百戏是汉时平民百姓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它是集汉朝俗乐舞,杂技,幻术,武术,音乐演奏及耍猴斗鸡为一体的,但它没有独立性,只是依据朝廷官府的引导而表演。百戏中对汉朝舞蹈有影响的当属长袖舞的进阶版“巾袖舞”,巾袖舞是女乐舞者利用舞袖或执巾起舞来演绎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内容,女乐舞蹈者通过控制手臂、手腕的力量来幻化出长巾从而呈现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
汉朝的女乐舞者通过跳长袖舞、盘鼓舞以及巾袖舞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用身份地位推动汉朝舞蹈艺术的发展,反之,这些汉朝最具代表的舞种正是因为女乐舞蹈者的演绎成就了舞种技艺和美妙的境界,促使囊括它们的汉朝舞蹈艺术达到顶峰,成为舞蹈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
四汉朝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对大唐古典舞蹈和当今现代舞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优秀的汉朝舞蹈文化艺术如同灯塔般照亮后世的舞蹈发展,汉朝舞蹈艺术就是对先秦楚文化的侧映与发展,舞动艺术的演绎不仅有先秦楚文化的前辈身影,更有汉时期文明的时代烙印,自然会对大唐盛世的舞蹈艺术和当今的现代舞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是大唐古典舞蹈的繁荣发展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瞰望。汉朝舞蹈艺术就是巨人的肩膀,大唐古典舞在其夯实坚硬的基础上可以蓬勃发展,展现属于自己的艺术特征,所以大唐古典舞所呈现的柔美,浪漫,飘逸以及威猛刚硬的多种舞蹈风格都是得益于汉朝舞蹈艺术的基础。
二是大唐朝的古典舞学融入了汉朝舞蹈艺术的儒学乐舞。大唐相较于汉朝对于儒学思想的侵蚀要浅许多,但大唐时的古典舞不乏我国古时古典舞特质,汉朝舞蹈是以儒学乐舞为雏形发展的,而唐时古典舞是以汉朝舞蹈为基础发展壮大的,自然不会缺失古典舞最初的韵味与神韵,反而在汉朝舞蹈的基础上再发展更能呈现古时舞蹈艺术的多种风格和不同意境,更具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特有的中国风。
三是当今现代舞蹈艺术是继汉朝舞蹈艺术的精华上发展而成的。当今舞蹈艺术虽舞种风格众多,但国民更倾向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汉族与多民族的融合,杂技与舞蹈的相互映照。当今现代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继而状大,就是归功于汉朝舞蹈艺术刚柔并济,广收并蓄,美丑兼具,技艺并重的坚实基础。现代舞蹈艺术中不难看出汉朝舞蹈艺术中柔美,飘逸,坚韧,刚毅的共同艺术特质。
四是汉朝舞蹈艺术中民族大融合的舞蹈风格是当今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汉朝舞蹈艺术中长袖舞,盘鼓舞,巾袖舞,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舞种其中都是民族大融合情况下的盛况,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舞蹈文化作为其重要分支,无论是汉朝舞蹈艺术还是大唐舞蹈艺术以及当今舞蹈艺术,都应是一个多元融合的的文化载体,就如同汉朝舞蹈艺术般,广收兼蓄,美丑兼具,才能集大成时代。
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及舞蹈种类从起源舞蹈特点表演形式三方面论述
中国舞蹈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融合音乐、戏曲等艺术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民族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巫","巫"是对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和思想有着深厚影响的一种民俗,通常需要伴随着某种舞蹈以完成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舞,如汉族祈祷丰收的"秧歌",维吾尔族祭祀的"麦西热甫",藏族跳丧的"锅庄",北方少数民族治病的"萨满"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为某种特殊目的而跳舞,而是发展为生活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自娱自乐,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风格。我国疆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受到地域、历史、自然、风俗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种类超过700种。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民间舞蹈是区别于现代舞的独立艺术种类,具备形象和典型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秧歌,沧州东方高跷,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等。
北方的秧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现出粗犷、热情与奔放的情绪;南方的花灯伴随着温婉、优美的旋律,表现出秀丽、别致的风格特征。
又如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伴随着高昂的音乐,展现出彪悍、强壮的民族特征。音乐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展现出各民族人民的典型特征与性格。
中国古代舞蹈史考点
部落乐舞。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狩猎舞蹈。由于原始人的生活离不开狩猎获取衣食,所以狩猎和征战亦是原始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原始人在狩猎归来,常常围着篝火,敲打着石器,跳起舞蹈欢庆狩猎成功。有时,还模拟各种鸟兽舞蹈,甚至再现狩猎过程。
北京舞蹈发展史
1954年2月,在新中国舞蹈教育的第一批教员在东城区香饵胡同一个四合院里接受了苏联专家的系统训练,拉开了中国舞蹈教育的序幕。
1954年的9月6日,北京舞蹈学校在白家庄举行了“建校典礼”,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为学校剪彩。
1955年,学校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了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的比赛,由贾作光编导的《鄂尔多斯》获得了第一枚国际金质奖章。
1956年,学校上演了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
1958年7月,学校第一次成功公演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诞生了由该校培养的第一位白天鹅:白淑湘。
1959年,学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实验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校附属实验芭蕾舞团,它也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同年,学校推出了第一部自编自演的民族舞剧《鱼美人》,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60年,学校推出了第一批教材:《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古典芭蕾基本训练》、《古典芭蕾双人舞教学法》。这些教材在日后成为全国舞蹈院校的示范教材;同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东方音乐舞蹈班,该班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歌舞团的前身;同年,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第一次支援地方,成立了国家级重点中专——上海舞蹈学校。
1962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中,学生陈爱莲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界大赛中一人独得两枚金质奖章。
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改制成“北京舞蹈学院”。
2000年,北京舞蹈学院划转为北京市管理。
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新增了音乐剧、艺术传播和艺术设计等学科。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2 01:02:0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