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意思
该成语本义是:(指书法)笔力强劲。后用来比喻议论分析很深刻。
此成语出自: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与此成语语义相近的还有:鞭辟入里、刻画入微、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典故原文
原文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相传王羲之七岁时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他偶然在父亲的枕头有里发现了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的拿出来阅读。父亲责问他说:“这是我特地秘藏的书籍,你为什么要拿出来看?”王羲之笑了一笑,没有回答。
?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不准他看,只是怕他年纪小,会无意中把书里的内容泄露出去,于是就对他说:“等你长大成人以后,我再传给你。”王羲之听了,再三向父亲恳求说:“孩儿如果现在不能开窍,长大以后又有什么用呢?”
?父亲听王羲之说的有道理,就当场把书给了他。王羲之高兴极了,从此便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并且按书中讲的方法去运笔练字。不到一个月,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铄看了王羲之的字以后,对太常(官名,掌祭祀礼乐)王策说:“这孩子一定见过什么用笔的秘诀,进来我看了他写的字,觉得非常苍劲老练。”接着又叹息说:“今后他的名声,一定会盖过我的。”
?王羲之长大后,努力向前代著名书法家张芝、钟繇等学习,博采众长,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他非常强调勤奋苦练的重要性,曾对人说:“张芝临池学书,连池水都写黑了。如果别人也能这样做,就不会落在他后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名声也与日俱增。许多人想方设法请他写字,到处收集他的墨迹,珍藏起来引以为荣。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不肯轻易为人题字了。
?由于朝廷公卿们的推荐,王羲之曾出任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一次人们都称他为王右军。后来他辞去官职,在会稽蕺(jí疾)山家里过着清闲恬淡的生活。
?一天清晨,王羲之在蕺山下散步,突见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拿着十来把扇子叫卖。王羲之看她贫困可怜,问她多少钱一把?老妇人答道:“二十钱。”王羲之就叫人拿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着急地说:“我家吃早饭的钱就在这些扇子上,你写了字以后叫我怎么还卖得出去呢?”王羲之笑着说:“没关系,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保你每把可买一百钱!”老妇人拿过扇子,半信半疑地走了。
?她把扇子拿到市场上,照着王羲之的话对人一讲,人们马上争着前来购买,十几把扇子一下就卖光了。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了几十把扇子来找王羲之写字。王羲之这次只是朝她笑了一笑,没有再答应她。
?
据说有一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祝词请王羲之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需要修改,工人受命把它刮掉。
?谁知道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陷入木中三分,好像刀刻的一样,不由非常惊奇,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强劲,还是不难理解的。“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从此便流传了下来。
文言文入木三分译文
译文:东晋的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善于写字。
十二岁时,偶然在他父亲的枕下看见前代讲述书法的书籍,就偷着读。他父亲说:“你怎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古诗^百科王羲之笑了笑没有回答。
入木三分原来是形容什么的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的,现在是形容对文章见解深刻。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入木三分的意思和故事
「入木三分」原指刀割入木头三分之一的深度,用来形容刻画事物非常细致入微。这个成语后来也引申为形容对事物研究、描绘的程度非常深入,准确性极高。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伯英的木匠,他在做木雕时非常用心,经常把刻刀“入木三分”,将木头雕刻地非常精细。有一次,张伯英给人雕刻了一块木制屏风,屏风上的花纹深入、细致,栩栩如生。这件作品传为佳话,人们开始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有关于雕刻或刻画方面的事物非常精准、细致。
入木三分典故
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拿着木板雕刻时,十分惊奇,原来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透入木头三分多的深度。他不禁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的是入木三分呀!”
【成语解读】入木三分:形容书法非常有笔力。现在多比喻分析问题、写文章或说话的内容很深刻。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1 22:37:2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