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亲属方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
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
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八大方言区对比
在地方方言上,分别有北方方言、吴地方言、湘江方言、赣江方言、客家方言、闽东方言、闽南方言和粤地方言等八大种类。
一、北方方言。
1、地域人群。北方方言,很多地方的发音接近普通话,主要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西部和北部一带。
北方方言,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又因地域特点,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一是华北方言,俗称华北官话,通行于京津两市及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及河南六省。其中,东北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二是西北方言,俗称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六省区。
三是西南方言,俗称西南官话,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四是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2、风格特点。总体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说话语气给人的感觉较重、较直、较硬。
一是在语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具有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韵母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声调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二是在词汇方面,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古代语词保留比较少,语气词较少。
三是在语法方面,运用语音内部曲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重叠式内容丰富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二、吴地方言。
1、地域人群。吴地方言,以苏州话和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一角,使用人口约九千多万。吴语,又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和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2、风格特点。有吴侬软语之称,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和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
一是保留了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语音与唐宋诸韵书高度匹配。
二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保留浊音音位,中古汉语字,分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全浊和次浊四类。除吴语、老湘语等外的所有汉语方言,都没有全浊辅音,仅赣北闽北有少许,吴语保留了全部浊音。
三、湘江方言。
1、地域人群。湘江方言,也指湖南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在内部语音差异上,又有“新、老”湘语的分别。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老湘语,老湘语和吴语是同源的,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和涟源等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新湘语,是老湘语严重官话化的产物,和西南官话接近。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洲话和湘潭话等。
2、风格特点。湖南方言,在语言表达上感情丰富,在副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上比较夸张,说话喜欢带“啵”、“撒”等后缀音。老湘语,保留了较完整的浊音系统。
新湘语,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不分ch/q、h/f、sh/x、ong/eng。同时,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读成不送气清音。
四、赣江方言。
1、地域人群。赣江方言,也称江西话、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于江西中部、北部、西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和福建西北邵武一带。
江西省内的赣语人群,可分为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和鹰弋片。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2、风格特点。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如“陪伴、停电、存在、沉重、强健”这几个词,赣语统统都是送气的清声母。而普通话却是前一字送气,后一字不送气,吴语则都是浊声母。
除吉安、萍乡一带无入声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赣语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声。而宁冈和井冈山市的赣语只有三个声调,是全省声调最少的地方,连读变调比较丰富。
方言是什么地域文化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各地方言的精髓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地方方言的精髓特点:
1.东北方言:以其豪放、直率、幽默的特点而闻名。常用词汇如“噶哈”(干什么)、“俺们”(我们)、“唠嗑”(聊天)等,语气豪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北京方言:儿化音较多,如“今儿个”(今天)、“明儿个”(明天)、“物件儿”(东西)等。北京话的语调较为平缓,给人一种亲切、随和的感觉。
3.天津方言:以其幽默诙谐、富有节奏感而著称。如“结界”(姐姐)、“打岔”(捣乱)、“不觉闷”(不识趣)等,天津人说话就像在说相声,让人听起来十分有趣。
4.山东方言:耿直豪爽,语调硬气。如“拉呱”(聊天)、“安阳来”(哎呀)、“使得慌”(累)等,体现了山东人朴实、豪爽的性格特点。
5.四川方言:以其诙谐幽默、形象生动而著称。如“巴适”(舒服)、“要得”(好的)、“不存在”(没关系)等,四川话的语调较为轻快,让人感觉轻松愉悦。
6.广东方言:以粤语为代表,音调丰富,如“食饭”(吃饭)、“唔该”(谢谢)、“系咩”(是吗)等,听起来婉转动听。
7.江浙方言:吴侬软语,语调轻柔婉转。如“阿拉”(我们)、“白相”(玩耍)、“交关”(很多)等,给人一种温柔、细腻的感觉。
以上只是部分地方方言的特点,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其独特之处,无法一一列举。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
36省最经典方言大集合
中国各省方言全览(精确到县级)
全官话区: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全吴语区:上海
全闽语区:台湾
全粤语区:香港,澳门
注1:西藏自治区汉语使用者数量过少,不纳入统计范围
注2:“市区”在这里指每个地级市的市辖区,即每个地级市辖区里带“区”的部分(如苏州市吴江区),除非某个区的方言与该市其他辖区不同(如南京市溧水区和高淳区方言和其他区不同)
否则不单独列出
注3:由于闽语各片之间沟通困难,各片之间相当于独立的方言,故在闽语处采取精确到片的统计。
注4:只统计各个县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并不代表每个县只存在一种方言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1 19:57:0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