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本质与实现途径是什么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始终贯穿着来自根源的不断被推广、升华的爱,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孔子给世人指出了两条实现"仁"的途径:一条是"忠恕"之道,即由内向外推广爱,使情感升华并最终内化为人的本性;另一条是由外向内、由礼归仁,使理性融入情感并最终亦内化为人的本性.这两条途径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谓殊途而同归.
什么是真正的仁者
仁可以组成“仁爱”、“仁慈”。在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行,仁占首位,足以说明仁乃是儒治世之根本、之首要。
且看中国历史凡是为国家为人民思虑奋斗者,皆成历史之伟人。前有盘古开天地,中有三皇五帝,近有周总理呕心沥血。凡是心系百姓之人,百姓心中自有你们,你们如黑暗中的灯塔。
仁可成你我二人,可成你们和我们百人,可成千人、万人。仁可成人、动物、植物、及非生命物。仁简而言之可成宇宙之一切。
仁的本质是什么
仁的本质当然是善良了
仁的中心意义是什么
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
在孔子认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很少有仁心。如果一个人表里不一,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遵从礼制也是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仁德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培养自己的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做坏事。如果一个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为君子,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不违背仁德。
孔子认为仁德甚至比生命更宝贵:志士仁人不能因为求生损害仁德,当生命和仁德冲突时宁可杀身以成仁。
孟子将仁的来源解释为来自人的本性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人应该友爱大众,亲近贤德的人(《论语·学而》)。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仁是根本是实质
在儒家的思想中,仁的概念虽未明确定义,但从孔子回答弟子的经文中可以看出,仁是每个人心中自有的,是没有受到外物一丝一毫染污的自然本心。
人由于受外物的诱惑,其自然本心受到了染污,就有了私欲,妄念,在私欲和妄念的支配下,做出很多不合礼义的事。
为了使人们的行为重新回到礼义的规范上来,加强道德修养就尤为重要,使人们去掉自己心中的私欲,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达到仁的境界。所以说仁是人们道德修养们根本,是实质。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1 19:53: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