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律的议论文素材。不要网上都有的那种!名人事例一到五个
1.意大利的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没错,就算你的知识再丰富,你的人品很低,没有人愿意与你交往。
2.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自律议论文的三大论点
自律议论文的三大论点可概括如下:
1.自律的必要性
可以从自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培养自律的必要性。
2.自律的内涵
可以从自律的概念、表现等方面,解析自律的内在含义。例如,自律就是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3.养成自律的途径
可以从培养自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成自律的行为方式。例如,从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学习自我反思等。
通常来说,在开头先阐明自律的重要性,然后解析自律的内涵,最后给出如何培养自律的建议,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自律议论文的主要论点。这三个论点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可以写出令人信服的自律议论文。
关于曾国藩自律的作文
何为“自律”?就是克服人类本能的享乐主义和惰性,去做一些突破自我、克服人性弱点的有意义的事情。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但30岁之前的曾国藩,也是一介庸人,甚至比大多数人更加平庸。
在30岁之前,曾国藩有三大致命缺点: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是言不由衷,言辞虚伪。
如此一个庸人,又如何改变自己、成就自己呢?两个字:自律。
具体说来,曾国藩却是从几件平常事做起。
第一件事:写日记
沈从文说过一句话:“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曾国藩30岁时,开始了克服自身弱点的征途,他从“写日记”开始。
曾国藩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一件大事儿,风雨无阻,即便带军打仗,也坚持写日记,从不间断,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写。
坚持,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保证“坚持”不变,曾国藩在“自律”之外又加上了“他律”。
他特意将自己的日记分享给别人看,以此督促自己写日记。出差打仗期间,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寄回家给亲友审看。
他的日记,也从不写流水账,而是注重细节,尤其注重自我反思,剖析自身弱点。他曾在日记中反省自己“言不由衷”、说话“浮夸”,说自己“此病甚深”,正是孔子、孟子所批评的,反问自己“君子乎?女子小人乎?”
他还在日记中反思自己贪财、好色、抽烟、偷懒、拖延等恶习,经常痛骂自己是“禽兽”。
第二件事:戒烟
30岁时,曾国藩立志从新做人,且要做“圣人”。第一步,是做什么呢,是戒烟。
“戒烟”是多少现代人反复立下的目标,然而翻来覆去总也戒不掉。
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他写道:“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戒除多年养成的烟瘾,确实是痛苦无比,曾国藩也曾感慨,不抽烟如同“失乳彷徨”。
即便如此,不到一个月,他还是成功戒除烟瘾,从此引以为豪,格外推崇“有恒”,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还给自己定下十二条天规,分别是: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
他谨守一生,终于成就了自己。
第三件事:戒色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色”是很多男人的通病。
曾经的曾国藩也不例外,且相比于一般的“食色性也”,曾国藩“好色”更甚,不仅常常流连于烟花之地,甚至还曾看上了下属的小妾。
但是他懂得适可而止。在遭遇仕途瓶颈之后,他经过一番反思,意识到了耽于美色的祸患。告诫自己,唯有戒掉色心,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家庭,不失去他人的支持。
于是,他决定“戒色”。
“戒色”的第一招,就是上文提到的,在日记中自我反省,甚至痛骂自己。
自省之外,就是转移注意力,不再出入烟花之地,而是把时间都用在练字和读书上。
可以说,曾国藩所用的方法,是通常看来最笨拙的方法,但是,就用这种办法闷头去做,他果真戒掉了“色”。
曾国藩就这样下笨功夫自律,终于迎来了更好的自己,支持者众多,学问长进,事业有成。
用现在的话说,他将一手“烂牌”打成了“赢家”。
能坚持用笨办法的人,往往是自律到极致的人,恰如曾国藩。
自律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个人不成功、不出众,往往是因为自己不果断、不坚定。
俗话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从曾国藩的经历可以看到,30岁以后,自律完全来得及。
与其为放弃找借口、为失败找理由,不如行动起来,从平常事做起,多一分坚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关于自主学习的作文
大家都知道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我认为所谓的自主学习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自己学习。可有的同学不会自主学习,只能跟着老师走。有一句话说的好: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其实自己学习是一种能力,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坚持却很难。自己有没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就起决定性的作用。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主、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主性是基础,自为性是实质,自律性是保证,这三个特征都说明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根据上述思想,在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模式。过去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因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对于自主学习来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1 19:29:1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