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贝氏体如何获得
采取等温淬火工艺方法获得
上贝氏体与下贝氏体各具有怎样的力学性能特点
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性能差别很大。上贝氏体因碳化物颗粒粗大,强化作用较小,特别因有片状铁素体存在,可能成为裂纹发展的通道,所以不仅抗拉强度低,而且抗冲击性也较差。
下贝氏体组织因转变温度较低,碳的扩散困难,故碳化物弥散度高,强化作用大。
在一般情况下,下贝氏体的强度和未经回火的马氏体组织相近,而上贝氏体则和珠光体相近,下贝氏体的冲击韧性优于同等强度的马氏体。
由此可见,上贝氏体的性能是强度低,脆性大;下贝氏体的性能是强度和韧性都比较高。因此,常采用等温淬火来获得下贝氏体组织。但实际上截面较大的零件淬火,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是什么意思
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它也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组织。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为板条状,大致平行排列,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各片间有一定角度。
下贝氏体的碳化物是沉淀在贝氏体铁素体内,并与铁素体片的长轴呈55°~60°角。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应用较广。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区别
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性能差别很大。上贝氏体因碳化物颗粒粗大,强化作用较小,特别因有片状铁素体存在,可能成为裂纹发展的通道,所以不仅抗拉强度低,而且抗冲击性也较差。
下贝氏体组织因转变温度较低,碳的扩散困难,故碳化物弥散度高,强化作用大。在一般情况下,下贝氏体的强度和未经回火的马氏体组织相近,而上贝氏体则和珠光体相近,下贝氏体的冲击韧性优于同等强度的马氏体。
由此可见,上贝氏体的性能是强度低,脆性大;下贝氏体的性能是强度和韧性都比较高。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应用较广。
上下贝氏体怎么形成的
上贝氏体开始转变前,在过冷奥氏体的贫碳区先孕育出铁素体晶核。
它处于碳过饱和状态,碳有从铁素体中向奥氏体扩散的倾向,随着密排的铁素体条的伸长、变宽,生长着的铁素体中的碳不断地通过界面排到其周围的奥氏体中,导致条间奥氏体的碳不断富集,当其碳质量分数足够高时,便在条间沿条的长轴方向析出碳化物,形成典型的上贝氏体
上下贝氏体的立体结构
上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
在光学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其立体形态与板条马氏体相似呈扁条状,亚结构主要为位错。
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
在光学显微镜下,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ε-碳化物组成。其立体形态与片状马氏体一样,也是呈双凸透镜状,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
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组织亚结构都是高密度的位错。
不同点:组织形态不同,立体模型不同,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方式不同。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1 17:39:3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