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邓稼先自学笔记。谢谢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2、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3、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4、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扩展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课文中值得被赏析的
文章简短精悍,语言朴素但生动形象,对邓稼先的介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文章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
文章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邓稼先的品质和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结尾部分用诗歌般的语言赞美了邓稼先的功绩和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作用。
总之,邓稼先课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英雄人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邓稼先简介100字
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拓展资料”
邓稼先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邓稼先是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后在物理系留学工作,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诚。
邓稼先的资料50字
邓稼先(1911-1984)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两弹一星”功臣,是我国第一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负责研制成功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邓稼先还曾主持研发了反应堆用压力容器钢的研究,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核物理和核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被誉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