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孟子与孔子有什么之称
孔子、孟子并称孔孟。
1)孔孟普遍并称是唐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有周孔,孔颜之称。因为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不是很高,孔孟并称一是承认了孟子的地位,一是道统的说法,因为在此之前荀子的影响力比较大。
2)因为孟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基于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之上,孟子所学习的思想和主张也是孔子的,而孟子在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上再次发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影响也很大,孔子尊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所以称为孔孟。
3)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孔子和孟子是一个朝代的人吗
孔子和孟子分别属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但这两个时代都属于东周朝,所以是一个朝代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老子、孔子之间的关系
1、老子和孔子同是春秋末期,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2、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孟子是他的徒孙,如果论辈分,孟子要叫他师公。
孔子和孟子的辈分为什么是一样的
孔、颜、曾、孟四姓正式开始用同样的字辈,最初是从明初开始的,当时朱元璋为孔氏家族赐了八个辈字。这是皇帝第一次赐字辈,孔氏子孙从这之后,自然便是按照这八个字取名。紧接着到了明末,八个字已经不够用了,孔家族长便请求崇祯重新赐字。崇祯便给了十个,到乾隆皇帝哪儿,他在明朝原有的字辈基础上经过避讳修改。
后赐给孔家三十个字作为行辈,并要求孔家人必须严格按照这行辈取名,否则不准入家谱。紧接着是民国九年(1920年),时任孔家族长上报民国政府蒲准,继三十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从朱元璋赐字辈后,颜、曾、孟也相随而来,均按照此起名。
孟子和孔子的辈分
论辈分,孟子要叫孔子为师公。
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孟子只算是他的徒孙。
孟子的思想承接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学者。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观念,孟子则提出具有浓郁民本色彩的“仁政”思想。
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
孔子和孟子同为儒家圣人.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孟子是“亚圣”.;两者都极力推行儒家的仁道思想.而孔子重礼教,孟子重仁义.;
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两个人的最大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再一方面,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这是后人有目共堵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