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别董大送别诗
《别董大》是唐代高适的著名诗作。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王之涣送别古诗解释
《送别》
王之涣〔唐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
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过于,过份。
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凉州词王之涣是送别诗吗
不是的。
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九日送别王之涣赏析
《九日送别》作者王之涣。全文如下: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赏析:“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送别诗吗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不是送别诗,是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送别出处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曾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所以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人和时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咏史抒情为主题,更以乐府民歌最著称,这首《送别》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