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陆羽原文中最经典的词
泡茶之道因为茶经陆羽原文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和习惯,而“泡茶之道”则是其中最为经典的词汇,包含了泡茶的方式、精神和文化内涵。茶经陆羽原文被誉为“茶界圣经”,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它,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在现代生活中,泡茶也是一种令人放松身心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尝试学习“泡茶之道”,体会茶文化所带来的益处。
山泉为上的原文
夙来名士喜评水,自古山僧爱斗茶。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关茶的一副名对。
我喜欢喝茶,但对茶的品牌、档次绝无要求,是茶都行。所以算不上茶客,主要缘于对茶的那种有别于水的味道而已。白开水矿泉水之类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喝的。
当然,茶是要有好水来泡的。再好的茶叶没有好水来冲泡,便会大为逊色,只有好的山泉水才能将茶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自古以来山僧们都爱斗茶了。斗茶比的就是大家在一起闻茶香、议品种、评茶汤。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关于泡茶当以“山泉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的表述。可见水对茶之影响有多大。
黄山的泉水甘甜清澈。用黄山的泉水冲泡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这些本地茶,自是最佳组合。就是大红袍、铁观音,乃至藏茶、普饵、龙井等诸多异地茗品,也会将茶的汤色还原得淋漓尽致,茶中哪怕有一丁点异味也无处遁形。
三十多年前的绿茶(炒青)也能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
中科大人文学院汤院长是我多年的朋友。他对茶的研究颇深,不仅如此,他涉猎的范畴还延伸到纸、墨、石、沉香等领域,可谓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日前他兴冲冲拿来一罐“丰顺三十年炒绿”让小可老师品尝,说是得自于某一寺庙高僧,这让众人颇感惊讶:在南方那样潮湿的环境,绿茶能保持三十年?
茶确是绿茶,非常一般的普通炒青,除了有一点霉味之外早已闻不出半点原有的茶香了。
洗过两开之后,各人沏上一杯,汤色橙黄,茶味略似普饵,却少了普饵茶的那份浓郁与厚重,多了一丝丝苦涩与绵软,非常耐泡,倒是与寺僧的生活非常贴合。
尝过诸多名茶,我觉得祁红绵软温和,屯绿朴实无华,龙井香高清澈,毛峰、猴魁味正香纯,铁观音浓香馥郁,大红袍浑厚味醇、东方美人醇香甘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对味的还是黄山的水泡的黄山的茶。
文征明茶歌全文及译文
《茶歌》释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将军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茶经小楷全文多少字
《茶经》3卷7000多字,包括茶叶的历史、生产、技艺.。《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它被称为茶的百科全书,是唐代陆羽写的。
陆羽在茶经中对水质评价九字
陆羽在茶经中对水质评价不是九字,是12字。
原文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这说明用泉水泡茶最好,泉水要慢慢流出,而且含钙和镁化合物最少的是最好的泉水。江水泡茶一般是不理想的,井水又不如江水。至于雨水,一般比较纯。但下雨的时间不同,水质也不同,秋雨为上,梅雨次之,雷雨最差。
茶道经全文解释
《茶道经译注》,茶道科学的开创之作,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中华文化在茶上的成功实践。
《茶道经译注》用《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的核心原理解释六大茶类的各种性质,用茶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知识来支撑中国经典哲学理论。
指出六大茶类的区分,符合制作工艺的阴阳性质和天地人力量的转化,即《易经》所说“三才之道”;这种性质贯穿茶叶的制作、存储、调饮和功效,特别在功效上,根据“三才之道”对应于《黄帝内经》所述人体的三阴三阳经络;因此茶叶饮用选择上要符合《神农本草经》相须相使等原则,不可随意拼配,也须对应时辰和节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