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忆友扁舟卧雪访山阴什么典故
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他夜起酌酒赏雪时想起了好朋友戴逵,便夜乘小舟去找他,小船行了一晚终于来到了戴逵家门口,他却不敲门直接原路返回了,人们问他原因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显示了他的潇洒自如,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王猷访戴是什么意思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王子猷居山阴语言特点
语言简洁,传神。明确。
子猷访戴典故
“子猷访戴”的典故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其文曰: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出典。此典赞颂了两位高人逸士纯真深厚的友谊,后人用来形容思友、访友;或写洒脱任诞,随兴会所至,趁一时高兴;亦用来描写与子猷访戴相关的情趣及雪夜景色。
王子猷,东晋文学家,字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三子。《晋书》本传说他“性卓荦不羁”。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子猷也如此。他弃官东归,退隐山阴。清同治《嵊县志》卷三《桥渡》载:“子猷桥在艇湖山麓。晋王子猷返棹于此,旧有桥。”
戴逵,东晋文学家、雕塑家、画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太宰司马晞使人召其弹琴,戴摔琴于地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遂避居剡县。《晋书·隐逸传》评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永和初与子勃、戴颙同隐于剡山,卒葬于剡。清康熙《嵊县志》卷三《景迹志》载:“戴安道宅在剡源乡,有戴溪后徙桃源乡,乡有戴村,村多戴姓,其遗氏也。又孝节乡有别业,遗址今其地称逵溪。”
王子猷居山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
表现诗人率性任情的风度和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喝酒吟诗,在吟诗的过程中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即刻起身连夜去拜访他,但到了戴安道家门口,诗人却往回走。有人就问,你连夜敢来,为何不见戴安道在走了,他说了“吾本乘兴而行,兴尽头而返,何必见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呢?表现诗人率性而为人生态度。
王子猷居山阴赏析
《王子猷居山阴》赏析
王子猷居山阴,是南北朝时刘义庆写的一篇笔记小说,出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王子猷居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忽然想念戴安道,立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见好朋友,结果到了朋友的家门前,没进门又返回了,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表现了当时名士率性任情的风度和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