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类似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句子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自古幻化万物同,谁肯降生尘梦中,来时百花逢春景,去时黄花彼秋风。
一花一木皆有情,一草一虫亦有灵。最是尘埃何处觅,一天一地自在行。
一山一水伴我行,一风一雨任平生。一江一河流四季,一花一月映丹青。
一霜一雪阔大野,一云一霞随飘萍。一天一地说自在,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寺一院一钟声,一舟一楫一江风。一花一酒一人醉,一歌一月一云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的由来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世上本无物何处惹尘埃全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于《坛经》,这是一首佛家偈语,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最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表达的主旨是让人心胸开阔,多往开出想,不要总是庸人自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唐朝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明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