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是什么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揠苗助长又叫拔苗助长,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既是寓言故事又是成语故事。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急于求成就将禾苗往上拔起一点帮助它们长高,还非常自豪的告诉家里人,结果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该故事告诉人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切勿急于求成,搞不会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拔苗助长:也作“揠苗助长”。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春秋宋国有人嫌秧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拔高一点,结果这些秧苗都枯死了。
相同的成语故事有:急功近利,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比喻因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规律,结果反而把事情办坏了。
类似的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等,都是嘲笑不知道事物规律、不懂变化的愚蠢行为。
古文揠苗助长全文
《揠苗助长》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急于要让庄稼生长得更快,结果适得其反的故事。以下是《揠苗助长》的全文:
【原文】
宋人有养稻者,其稻早熟者先生。丰年稻谷百倍,武帝闻之,召使者曰:“行观揠苗者,趣往。”使者致。稼者揠苗如何?
使者曰:“稼者揠苗者不揠苗。”
行年之旱,稼者不揠苗。
是故稼者揠苗者亦不揠苗。
此二者皆不揠苗。
求稼者揠苗者,其以为不揠苗也,谁以为揠苗者哉?
【现代汉语翻译】
古代有一位种稻米的农夫,他的稻谷总是最早熟。在丰收年,他的稻谷产量是其他人的百倍。当时的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召来使者,对他说:“快去看看揠苗的人,赶紧去。”使者去了。那个种稻米的人是怎么揠苗的呢?
使者回答:“那个种稻米的人根本不揠苗。”
在干旱的年份,那个种稻米的人也不揠苗。
所以,那个种稻米的人揠苗的时候也不揠苗。
这两种情况都不揠苗。
如果要找那个种稻米的人揠苗,他就觉得自己是在不揠苗了,那还能算是揠苗的人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成语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见揠苗助长,古代宋同丘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往上拔了一点,回家还说帮助苗长了,第二天去地里一看发现苗都死了。后用做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近义词有适得其反,欲速不达,急功近利,反义词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它的主要意思是不要急于求成,不可强求自然过程,要尊重规律和时机。故事讲述有位农夫想要在最短时间内种植出最高粱,于是他每天都到田里把粱苗拔高一些,以为这样能够让它们更快地长高。一天,当他回到田里时,他发现所有的粱苗都倒在了地上,因为他的拔高只会使它们更加脆弱,无法承受外界的风雨和雪霜,导致最终他未能收获到任何作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中,不要急于求成,我们需要尊重规律和自然过程,缓慢地以正确的方式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像拔苗这样的强求只是一时的得失,不能长期持续,而只有按照正常的步骤和时机,才能够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揠苗助长是一则什么故事
揠苗助长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在战国时代,齐国农夫大力种植稻子,开始时他觉得浪费时间,于是每天都会去揭起发芽的稻子,希望能让它们更快地生长。结果,一天,他发现这些稻子不仅没有长高,反而比其他的稻子生长缓慢,最终只收成了很少的稻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顺其自然。植物和人一样需要时间和生长的过程,如果在此期间过于干涉,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我们必须耐心等待事物自然成长及其发展,而不是强行干涉和加速进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