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
溶解度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能溶解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有什么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身性质,又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物质溶解性通常用可溶、易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
1.(1)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方面的一种物理性质.它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2)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3)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如:
2.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例如食盐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于汽油里;油脂很难溶于水里,却易溶解于汽油里,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这是由酒精和水的性质决定的.
3.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另一种溶质.例如食盐的饱和溶液在外界条件不变时,仍可继续溶解蔗糖,而且还能达到“双饱和”的状态.其原因是在物质分子(或离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这如同装满蚕豆的桶里还可继续再装进一定量的小米一样.溶解性是物质溶解于水的一种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名词粗略表示,是一种定性地表示方法,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一种定量表示方法,即:20℃\x09可溶\x09微溶\x09难溶S/g>10g<1g<0.01g
溶解度的七种表示方法及解释
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用数值表示。如20℃时NaCI的溶解度为31.6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克数。物质的溶解性是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分为四档次。两者的关系是:20℃时溶解度>10g为易溶,1~10g为可溶,0.01g~1g为微溶,<0.01g为难溶。
溶解度的公式是什么
溶解度的公式是:S/100g=质量/溶剂的质量。其中,S代表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什么是溶解度,什么是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溶液的饱和程度.即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再继续溶解该溶质,如果能够再溶解,说明不饱和,反之则是饱和的.(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压强)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叫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如氯化钠在25摄氏度时的溶解度是36克.打个比方,饱和度是指一个人吃饱了没有;溶解度是指100个人吃饱了之后所用饭的质量.
溶解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溶解度的定义公式:s(溶解度)/100g(溶剂)=m(溶质)/m(溶剂)。公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公式:
溶解度(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100%(g)w=m(溶质)/m(总)*100%
溶解度S/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解度S=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硝酸钾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钠Na2SO4的溶解度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摄氏度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