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的作者的出生年月
出塞的作者的是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一带吗出塞这首诗的作者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所填唱词,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
《凉州》是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开元九年之前郭知运所献,属胡部:为大曲,调式有正宫、道调和高宫;音乐风格愁苦悲凉;乐器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配有舞蹈,属软舞;歌者、舞者、演奏者甚众;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歌辞通过艺人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也是中唐后人追忆盛唐的符号。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和无奈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
出塞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边关战事不能很快平息的无奈。
出塞是由哪两首诗构成的
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人。全诗为: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王昌龄还是杨炯
两个人都写过出塞。
出塞
作者杨炯·年代唐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唐初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作诗擅五律,尤以边塞证战诗著名。所作《从军行》、《战城南》、《出塞》等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存诗33首,另存赋、序、表、志等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反映了“初唐四杰”改革唐初文风的要求。对时人“王、杨、卢、骆”之称,自谓“愧在卢前,耻在王后”。其实“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准确而真实地描写了征人行于边关之所见,表明设关防“胡”,历经数代,守将无能,征人无回,表达了他们盼望国家重贤将,固边防,生活安定的美好愿望。“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说明自秦汉以来就有征人远戍而不得生还的事实,后两句则表达了盼望出现勇敢善战的将帅,从而巩固边防的强烈感情。全诗言简意丰,对比鲜明,景情相生,忧国忧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王昌龄作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