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得以变法,季布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自《论语·学而》。
立木为信(这是立木取信的规范说法)讲的是商鞅以诚信争取人心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徙木立信文言文阅读
徙木立信是指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信和能力。这个成语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齐国大夫徙木为人诚信,他在被人怀疑时,通过立木而信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徙木立信的精神在古代被广泛传颂,成为一种表达诚信和能力的象征。阅读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智慧和价值观,同时也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典故: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徙木立信中徙的意思
“徙木立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移动树木来支撑信仰,比喻改变自己的信仰或立场。其中,“徙”指移动、迁移,“木”指树木,“立”指支撑、建立,“信”指信仰、立场。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信仰,移动了一棵树木来作为支撑。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改变自己的信仰或立场,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的意思。
徙木立信的故事简要归纳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稳重已经给出答案了,商鞅想变法,法令都制定好了,但怕变形有异议,不信任自己。于是搞了一招独木立信,让人们知道他的话是可信的,更容易施行接下来的变法
徙木立信,历史典故是什么意思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历史典故,必须是现代以前的,无论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还是古代人讲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著名的词句,都可以算“典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