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自食恶果的原因
公冶长言而无信,答应把獐的肠子给鸱吃却反悔。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做人应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公冶长懂鸟语讲的是什么故事
您好,《公冶长》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公冶长的人,他因为能够听懂鸟语,得到了一只神鸟的帮助,最终成为了国君的大臣,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故事中强调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以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与希有关的典故
《论语.公冶长》篇中“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原意是说伯夷、叔齐兄弟不计较别人的怨仇,别人也就少怨恨这兄弟俩了。
孔子肯定这兄弟的为人,并用“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八个字,高度评价了为人处世之道的一个准则。
这句话到现代也很适用。因为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人们需要建立相互交流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因为个性的差异,又存在很多相互冲突的矛盾。特别是在涉及到相关利益之时,人们各自的自私自利思想往往表现得很突出。各种交恶与怨恨记仇的现象就会产生。
孔子在2000多年前观察到这类现象,就提到了这个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认为不念旧恶,放下怨恨,才是正人君子的修养境界。对现代人来说,不念旧恶,也是更加重要的关系准则。放眼世界,无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如今都需要这种大度的胸怀。放下怨恨,不念过去旧恶,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谁知道公治长的一些故事
公治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
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弟20位。
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
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治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并将女儿许他为妻。
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遣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
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
唐朝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宁追封其为高密侯。
古代两车相遇孔子说的典故
说的典故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孔子与公冶长相遇,公冶长的车马与孔子的车马相向而行,但公冶长并没有礼让孔子,而是继续前行。
孔子的弟子们对此感到不满,希望孔子能够责备公冶长。然而,孔子却说:“君子之道,车马是斯辱也,亦可以升斯辱也。”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道德修养为重,对于车马的礼让或不礼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面对侮辱时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这个典故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准则,而不是纠结于外在的形式和礼节。
鸟语中的公冶长是指的是谁谁
公冶长(前519-前470),春秋时鲁国人。祖居诸邑公冶场村,也就是如今诸城市贾悦镇近贤村)。
公冶长既是孔子的女婿,也是孔子的弟子。
传说,懂鸟语是他的特异功能。
关于公冶长和鸟儿的故事在诸城和安丘有很多很多,代代流传。
为治学授徒,公冶长在距家乡30余里的城顶山(今安丘市庵上镇孟家旺村北)东麓之阳,草创茅屋三间,栖身、读书、课徒、传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