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的性格鲜明,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个自命清高、心灵创伤、思想迂腐、心地善良的一个人。突出孔乙己这一被损害被摧残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是个多余而无用的人。他,“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他的在与不在,是根本无人过问的。
孔乙己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悉了,现在谁都知道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实这一悲剧人物是经过分析、概括得出的最后结论,而在小说中,孔乙己却几乎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所谓孔乙己形象的喜剧性,更多的表现为滑稽。滑稽的内涵也有多种层次,而孔乙己的滑稽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语言、行动与外界环境的极不协调。本来是社会地位的低下,生活状况的穷困,但却不能审时度势,缺乏自知之明,总是笨拙地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掩盖自身的缺陷和丑陋之处,结果总是欲盖弥彰,显得极为滑稽可笑。
孔乙己不是一个恶人,但它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一个废人,他的思想早已被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塑造并定型了,他整日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有意的炫耀,反而更充分表现了自身的荒谬性,暴露出内心的空虚与无望。……作为实体的孔乙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又无生活技能的人,早已与短衣帮为伍,但作为精神上的孔乙己又是始终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不甘心与他们为伍的。
孔乙己则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而孔乙己极“恳切”地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身上闪光的一面———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
鲁迅先生对这篇自己颇为喜爱的小说,无意同情孔乙己性格中的善良,孔乙己至死也没有将带有侮辱性的“孔乙己”从粉板上拭去。这就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在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是怎样地残害扭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罪恶的同时,对孔乙己的迂腐、自视清高的性格及爱慕虚荣好吃懒做的恶习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笞。
拓展资料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又可气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是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人,十分可怜。他还是个经常受人凌辱的人,自命清高,一股迂腐之气。他穷困潦倒,好逸恶劳,迂腐又可怜,风烛残年的特殊人。
社会地位低,经常被人打,但是他也是善良的。并且将诚信。还有些天真,他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没有人关心他。他是个好吃懒惰的人,有能力却懒。爱喝酒。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怎么样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比如他到酒店喝酒从不拖欠酒钱;没事的时候,诚恳地教小伙计写字;邻居家孩子围住他时,他不是把他们赶走,而是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些都表现了孔乙己本性善良、性情温和的一面。
但是,孔乙己读了书,思想里便全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理想。他渴望得到科举的功名,渴望进学,渴望成为秀才,成为举人,过上有权有势的生活。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他却把读书人的身份看得很重,这个身份成了他痴心固守的精神支柱,成为他寻求自我安慰的精神幻想。比如,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阔绰的“长衫客”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比如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以及和酒客们争辩是那“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歪理谬论,又如当酒客们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时候,他脸上立刻笼上了一层灰色,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表明他内心里十分在意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同时孔乙己也染上了知识分子的坏习惯。比如他鄙视劳动,他身材高大,说明了他有干活的能力,但他却固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不像“短衣帮”一样去干活养活自己,甚至自己乱蓬蓬的胡子不知整理,穿的长衫也不补不洗;他还好喝酒,当他有九文大钱的时候,他会排出钱,要酒要菜,而当他在被打折了腿并且仅有四文钱的这种情况下,他都会用手走着来酒店,从兜里摸出这四文钱,要一碗酒喝。
其次,作为知识分子,他却思想迂腐,对别人说的话,甚至随口说的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此外他还沉浸在“回”字的四种写法这种僵化的知识里。
更为严重的是,孔乙己的这些坏习惯和他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没有了营生的能力,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他不得不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所以他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偷了何家的书被吊打,最终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
孔乙己虽本心善良,但他不面对现实、鄙视劳动、思想迂腐、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这些都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但热衷功名利禄,穷困潦倒,但又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且又自欺欺人。遭人嘲笑,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同时,他又有着质朴、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双面性的,复杂的,他虽然穷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孔乙己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
孩子们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卖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对于一个穷愁潦倒之人来说,确是何其珍贵,可他却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
一个"便"字就可见其大方,真真是分得毫不迟疑,毫不手软。相比较那些个掌柜和长衫客们,他们中有谁不比孔乙己阔绰,有谁拥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谁分豆给孩子们吃呢?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似的"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