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指哪里
日本关东地区,又称关东地方,是日本地域中的一个大区域概念。
其包括日本本州中部濒太平洋的一个地区,由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所构成。其以首都东京为中心构成了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的东京都市圈,为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居住于此。
关东是指哪里移动
关东,关是指山海关,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中”、“关东”、“西口”都是现在的哪里啊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东”就是指我国东北。西口是指通往北部的山西右玉县杀虎口
古代的关东关西指哪里
现在的陕西省中部。其中“关东”在不同的时期,记载的意思不一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概念。春秋之前,整个国家还没有进行细致的地域划分。
关东是指哪里
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现在指代我国的东北地区。关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先秦时期,当时泛指函谷关以东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所指代也有所变化。山海关出现后成为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关东就是东北。
关东里是哪里
关东指的就是现在的东三省,因为其在山海关以东而得名。
关东和大清之间渊源颇深,严格讲,关东算得上是大清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故而,在大清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前期统治者眼里,那里属于满洲人的“圣地”,是不允许汉人前往的。
那关东以前就很繁华吗?不,关东地区天气寒冷,本就人烟稀少。在明清交替时,又饱受战争之苦:明朝后撤会烧毁沿途村庄,清兵攻下城池又提倡“屠城”。因此,不是迫于无奈,中原地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想到那里去生活。但那里也不是一无所有,富饶的人参、貂皮、鹿茸等特产还是能够吸引商贩前往,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商机就有利益,也就会有不顾清廷禁令、铤而走险的人,这就是最早的“闯关东”
大清对于关东的态度有过几次大的起伏:
·顺治十年,顺治皇帝专门下诏,招抚流民来开垦关东,并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各地生活落魄的穷苦百姓纷纷前往。这是“闯关东”的第一次高潮;
·然而,到了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顺治时期的所有政策都宣告终止。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不但禁止流民进入,而且还下达了“逐客令”,让汉民离开。雍正时期也秉承了这一观点,但是,往往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太严苛地追究,对于那些偷盗人参的人,也是网开一面;
·到了乾隆朝,这一禁令再次升级,而且乾隆皇帝还为汉民制定了离开的时间表,若有抗旨不遵者,就直接下狱、甚至就地处决;
清廷为什么要禁止汉民进入关东?
一:保存习俗。
在大清进入山海关后,满文化几乎被汉文化所吞噬,统治者认为只有关东地区尚且没有受到影响,所以,想让这个地区保留满洲人的生活习俗;
二:保存资源
清廷也知道关东地区资源丰富,在他们看来,这些资源应该属于那些留守的满洲人,如果继续让汉人存在,势必会造成过度开发,这不符合满人的利益;
在几位皇帝中,乾隆时期的政策无疑最为残暴。乾隆上任第一年,就对松懈的封禁政策收口。
首先,他下令停止往东三省发配汉族人犯,管你几级官职还是下等贱民,统统改发烟漳之地,也不管条件恶劣能否生存,反正东三省你别去,容不下你。光改发人犯还不放心,还得改建制,加强边卡的军事力量。第三年,降旨把包括威远堡在内的六个关口的文官改成武职。乾隆皇帝的紧箍咒一道接一道,第三道,应刑部右侍郎韩光基、工部右侍郎索柱等人请求,谕旨山海关官兵,严查出入关的闲散人等。第六年,下令严禁吉林等处的八旗官兵招募流民耕种。
乾隆继承了皇太极式的行事风格,对查办流民不利的官员果断制裁,而且出手生猛,被降职调任或卸任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奉天府尹霍备,因核查四万七千余口流民出关案责任心不强,敷衍懈怠,“请将霍备解任来京,交部议处。”这位奉天府尹是省级高官,还有倒霉的吉林界内的武将,因禁止流民不利而步了霍备后尘的人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当时的“闯关东”其实是在拿生命冒险。可笑的是,乾隆皇帝的禁令是为了保障关东不受汉文化侵蚀,而他本人却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书画大师”。
历史的车轮一直是向前的,1860年,咸丰帝彻底放开了“闯关东”的禁令,让出关谋生成为一种合法行为,这才又一次掀起了“闯关东”的浪潮,从而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全面发展,就这一点来说,咸丰皇帝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