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氵台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富有民主性华的者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車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具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爰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j首,人民有权唯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具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浯》、《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唯到了高悭。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让梁惠王自己提出疑问,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让梁惠王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
第三部分孟子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则为实行仁政。基本途径包括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把人民至于中心地位
2:以人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才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提倡人的作用
3:提倡“仁政”,
孟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论。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主张什么,提出了什么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
孟子仁爱主张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